

上午去几个单位转了转,下午有位朋友有个“邀请”,不好拒绝,出单位时间还早,站在门口不知去哪儿?天很冷,可是干干巴巴的连个雪星都不见,街道上都是人,是“忙年”的吧!今天没车,看着长长的地段街,它的尽头是个陡坡,想着,走走吧!自己喜欢走路,可是有一段时间未走啦!今天何不来个长途跋涉,时间可能与朋友相约正合。下定决心,走了起来。
80年代,一部小说风靡全国,同名电视剧家喻户晓,王刚老师清脆、优美的声音在电波中、荧屏上回荡,那部小说就是《夜幕下的哈尔滨》,走着走着想起了这本书中常有主人公“王一民”自花园街走到了火车站、霁虹桥,又走到“哈一中”,自己今天走得这条路正是“王老师”走过的路,内心一笑,原来今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在走啊!
兆麟街上车流涌动,未有多少人在人行道上行走,我一边走一边看着这些熟悉的街道,熟悉的自己开始想念过去的生活,自己曾经也就是这样走在这些街道上,也曾经为生计奔波过。现在走着心里总有一些感叹。走上了省报社前面的小路,前面就是“霁虹桥”,桥下是通往火车站的路轨,《夜幕下的哈尔滨》中肖光义与罗士诚就是在这里刷的“还我河山”的标语,霁虹桥建于中东铁路时期,是连接哈尔滨道里与南岗的铁路桥。平时,堵车非常厉害,不少哈尔滨电影中都有它的身影。走在桥上,天还未黑,桥下的火车在桥底穿过,走过这里,看得更真切,更有体会。我们的岁月走过了,却不知为何?唯有看到这旧物的变化。心中很宁静,也很不安,走过了时间,是否要带着欢乐而走,不夹带往昔的忧愁。走到了哈三中的小广场上,走过这所名校。
现在的“果戈理大街”,几年前的“奋斗路”,走过地下商城、亚细亚电影院,走过古老的中国第一家“和平电影院”,却早已不放电影。走过秋林公司、邮局,走过一切的过往,这些古老的建筑仿佛又活动起来,活动着我的神经,活动着对于这个城市的热爱,它包容着我,不段的用它的忍耐磨砺着我,考验着我。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我仍旧穿行在街路上,走了快1个小时啦,仍然在走,寒冷的冬天风很硬,我穿得并不多,有些累了,老也不走,一把不老不小的骨头看来还真是不行啊!我向目的地走去,路上的车先后打开了灯,思索着冬天的黑暗,考验着这无边的黑夜所带来的彻骨的冰寒。我看着渐次亮起的路灯,城市在一片昏黄中交错开来,在不同于白昼的一般神秘中诉说着一种寄托,黑夜虽是无有光明,一样有着一种沉寂与呼唤黎明的空间。它同样也是一个人的朋友,在于我们的心是向往光明,而又必须走过黑暗。我走至“中山路”的天桥之上,忽见车、灯、光、建筑交织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在一片宁静中,打破着一种常见的规律,在抚慰心中的波澜,在抵抗冬日的严寒,在驱除黑暗的不安,在生活中夹杂着一丝勇敢与向前。抬头望去,圆圆的月亮高挂天际,似银若盘,在这无边的黑夜中点缀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天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可我注定要用它寻找光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