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辛亥纪念,历史审视,不忘兴国。民主旗帜一举,九州风雷震荡。推千年陈腐旧制,翻皇权奴役人权。想来历史不复之时,未见“孙中山”先生之真容,其先举与豪气,奋斗与理想,不屈精神与坚强斗志,是否仍在激励吾辈反省?虽当先生已不在人寰,可思想犹在,其精神永存。正值辛亥百年纪念之时,早想做此一篇之文章,以纪念民主革命之先灵,而既无完整的历史知识,又无政论体系的研究之策,怎样以一篇文章来体现自己心灵之想法?苦恼已久,甚而至纪念活动即将接近于尾声之时,还是无有对策?深感“腹内空空”,“下笔有障”之感哪!今日突发奇想,古来神存犹在,为何不梦中与先生对话,意解心中的不解与迷惑,想来思绪转至时空,意求与先生一谈。下为思想之记录,我称于“学生”,称孙中山为“先生”:
学生:“先生,您已经离去有86载,安好?”
先生:“还好,现在这里不需要革命,也不需要讨伐,更不需要护国,无官一身轻。”
学生:“您离去之时,说同志仍需要努力,您看到了同志们的努力了吗?”
先生:“当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我们都是在努力。欣喜的是国民党现虽偏安于一隅,却仍在寻求着合作,虽力求突破,但可悲的是转化成为一种混乱,尤其当年民国初期,革命阵营林立,党派纷争,军阀酣战,多多少少是在违背我之“天下为公”为念,以私欲代替民主与法制,以个人利益残害百姓众生,实乃可恶之至。”
学生:“先生,40年的革命生涯,您是否有放弃的意愿?”
先生:“一个人终其40年做一件事,正如我所说那是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也许就是这种力量在支撑着我的事业。我也曾说过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不能放弃是自己的事业,不能丢弃是心想的民众,不能不公是真正的行事所为,一切皆出于此。”
学生:“您不觉得您的革命有着缺陷吗?”
先生:“当然,但是我们的时代有时决定了一种思维的限制,决定了一种思想的禁锢,更决定了我们的一些条件并不是最好。我们国家的封建体制必须推翻,才能建立永久的民生,这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国外的民主革命多是发源于资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发展至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如英国等,经济的发展支撑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因为经济基础与利益直接相关,财富代表着社会的走向,因为他们的成功是自然的。我们的革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的革命,思想与经济无法与大势所向,所以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更大,加之旧式皇权思想、军队的分散、国家广阔,使之革命的一部分权力无法在“私欲”的利益驱动下形成有效的集中,这也就是各类军阀相互侵占的原因。另外,国外的资产阶级在此时已经沦为帝国主义,他们不会平等的支持我们的革命,因为我们的成功对于现实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转而支持各类军阀和伪政府,这是我在初期看不到的。但革命是对的,不革命中国永远无法翻身,只是困难较大。”
学生:“您多次改组您的政党,自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您每次的改组针对是党内还是党外的情况?
先生:“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但主要是党内的纷急与意见的不合,这个问题一直在党内形成,无法做到真正的依附于我,表面上的顺从只是敷衍。”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生:“国民党这一派发源于知识分子,其并没有面对真正的民众,我倡导的民生之本并没有真正的执行,我们真正的民众革命并没有发动起来,所有的革命一直维持在私利及少数人的手中,革命不过是一种变换政治的工具,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真正的拥有过民众的支持,这是我们革命最大的失误,我们没有看清中国社会的本质现象,缺乏农民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发挥了这个优势,而且执行了有效的土地政策,根本上扭转的中国社会普遍的心理问题,也使思想方法在解决了根本问题之后,趋于一致。”
学生:“您说的五权宪法,是您所创。现在这个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吗?”
先生:“仍具有政治管理的大优,只是需要一种制度与执行去有效的支持。”
学生:“我们都好仰慕您的精神与思想,并且佩服您的无私,你为大义而不争权利,位置,这一点您是怎么做到的?”
先生:“一是信仰,二是为公。”
学生:“您能对我们的社会提出一些忠告吗?”
先生:“社会的发展总有必然因素,不存在这对那不对,人只要以根本利益,以民众为根本出发,以民为本,必有良好社会存在。最后仍需说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学生:“先生,您保重。”
先生:“年轻人,记住,天下为公说出来不容易,做到就更不容易啦!”
与孙先生对话,不期有什么结果,实为与先生在思想上的交流,以一番论处,借吾存在之现实,希其所有为吾前进之动力,并与之奋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