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01月04日《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赏析(二)

(2019-01-04 21:47:33)
标签:

育儿

汽车

旅游

军事

it

文由淘宝精品皇冠店

http://liebao888.taobao.com   提供,谨表谢意!

 

接上篇:

附:

《谏逐客书》重要词语解释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驱逐)(客卿),(私下)以为(认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名作状)(得到)由余于(),(名作状)(得到)百里奚于(),迎蹇叔于(),(使……,招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任用),(吞并)国二十,(于是)(称霸)西戎。孝公用(使用,采用)商鞅之法,(改变)风易(改变),民以(因此)(“富裕众多”)(),国以(因此)富强,百姓乐用(被使用),诸侯亲(亲近)(归附),(俘虏,打败)楚、魏之师,(占领,攻下)地千里,至今治(政治安定)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名作状)并巴、蜀,(名作状)收上郡,(名作状)取汉中,(兼并)九夷,(控制)鄢、郢,(名作状)(占据)成皋之险,(割取)膏腴之壤,遂散(使……,瓦解)六国之众(”,合纵),使之(他们)西面(向西,古今异义)(侍奉),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使……,加强,增强)公室,(杜绝,堵塞)私门,(名作状)(蚕食:逐步侵占)诸侯,使秦成(成就)帝业。此四君者,皆以(依靠)客之功(功劳)。由此观之,客何负(对不起)于秦哉?向使(如果,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接纳),(疏远)士而不用,()使国无富利之实(实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得到)昆山(昆仑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悬挂)明月之珠,(佩带)太阿之剑,(驾驭)纤离之马,(竖立)翠凤之旗,(,架起)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出产)一焉(语助词),而陛下说(“”,喜欢),何也?(一定,如果一定)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珍贵的玩赏之物);郑、卫之女,不充(充实)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充满)外厩;江南金锡不为(),西蜀丹青不为(用作)采。所以(用来……的东西)饰后宫、充下陈、娱(使……愉快,使动用法)心意、说(“”,使动用法)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镶嵌)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表并列)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站立)于侧也。夫击(敲击)瓮叩缶,弹筝搏(),而歌呼呜呜,(使……畅快)耳目者,(的确,实在)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舍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使……退,摈弃)弹筝而取(取用)《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合)观而已(罢了)矣。今取(取用)人则不然(不是这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是非对错),非秦者去(使离开),()客者逐。然则(这样那么)()所重(看重,形作动),在乎(在于,古今异义)色乐珠玉;而所轻(轻视,形作动),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用来……的东西)(控制,占据)海内、制(遏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武器锋利)则士(士兵)勇。是以太山不让(推辞,拒绝)土壤,故能成(成就)其大;河海不择(舍弃,抛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王者不却(推却)(百姓),故能明(使……,明示)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今乃(,)(舍弃,抛弃)黔首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使……成就功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返回)而不敢西向,裹足(比喻止步不前)不入秦,此所谓藉()(省略”)兵而(表并列)()(省略”)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值得)(当作宝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效忠,动词)者众。今逐客以()(帮助)敌国,(减少)民以()益仇(增加敌国的力量),(在国内)自虚(使自己虚弱)而外(在国外)树怨(结怨)()诸侯,(要求)国无危,不可得(实现,达到目的)也。

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 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和被赵高所逼把胡亥推上了皇位,后被赵高所害。

 

文由淘宝精品皇冠店

http://liebao888.taobao.com   提供,谨表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