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之(五)质胜文则野(最新篇目调整)
(2018-12-28 10:51:13)本文由淘宝精品皇冠店
http://liebao888.taobao.com
《论语》十二章
【第五则】
【原文】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
(3)
(4)
(5)
【第五则 相关资料】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译文】
【读解】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故事】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
他接着说:“那些站在远处就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得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
“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朴实多于文彩,就未免显得粗俗,如果文彩多于朴实,就未免显得虚浮,文彩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风度。”
【注释】文:在《论语》里“文”字有多种含义,此处“文”为孔子论述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审美范畴。作文彩解。野:意指粗野、鄙俗。史:虚华无实。文质彬彬:彬彬,形容配合谐调。
【读解】孔子认为“质”和“文”相配谐调,才是作人(君子)的标准。后来这个成语在流行中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正从容。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虚浮。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
【注】朱熹《论语集注》:……与其史也,宁野。
【读】“文”在这里指各种礼节仪文。今日有的人豪放不羁,言辞直爽流于粗野;有的人恭敬礼貌,谈吐严肃,却流于呆板。“彬彬君子”的外在风貌,也不容易;如何能内在地文质协调,就更难了。“文”也可以是某种“形式主义”“文本主义”、条条框框、华丽装饰一大堆,似乎周全好看,其实空腐不堪。朱熹所注有理,宁朴质粗放,有生命力,毋迂腐死板或华而不实。为人、做事,似均如此。今日多反其道而行之,以“文胜”为尚。君不见当代各种时髦文字乎?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传统译注〕
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就陋略。文采胜于质朴就雕琢。文彩质朴兼备,才是君子。”
野:粗陋,粗野。
〔新注〕
质胜文则野:德才胜过名声,则在野。质,实质,指品德和才能。文,名气,名声。野,朝廷之外,民间,与“朝(史)”相对。
文胜质则史:名声胜过德才,则在朝。史,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诸侯言行和国事的官。此处指在朝为官。
文质彬彬:名实相符。
〔新译〕
先生说:“才质胜过名声,则在野;名声胜过才质,则在朝。名实相符,这样才算君子。”
〔题解〕
君子不仅要修养自己,还要善于推销自己,使自己的名声和才能相符。只是修养自己,不管具有多么高尚的行操和伟大的才能,若不能为人所知,只会埋没于民间,而不被重用。在朝为官,名声容易传播,往往名声盖过真实的才能。
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本文由淘宝精品皇冠店
http://liebao888.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