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十二章之(五)质胜文则野(最新篇目调整)

(2018-12-28 10:51:13)

文由淘宝精品皇冠店

http://liebao888.taobao.com   提供,谨表谢意!

《论语》十二章

【第五则】

【原文】6•18 子曰:(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
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
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
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则 相关资料】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读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指内在的仁德

只有具备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故事】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

他接着说:“那些站在远处就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得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

“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朴实多于文彩,就未免显得粗俗,如果文彩多于朴实,就未免显得虚浮,文彩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风度。”

【注释】文:在《论语》里“文”字有多种含义,此处“文”为孔子论述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审美范畴。作文彩解。野:意指粗野、鄙俗。史:虚华无实。文质彬彬:彬彬,形容配合谐调。

【读解】孔子认为“质”和“文”相配谐调,才是作人(君子)的标准。后来这个成语在流行中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正从容。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孔子·修身】

 【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虚浮。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

【注】朱熹《论语集注》:……与其史也,宁野。

【读】“文”在这里指各种礼节仪文。今日有的人豪放不羁,言辞直爽流于粗野;有的人恭敬礼貌,谈吐严肃,却流于呆板。“彬彬君子”的外在风貌,也不容易;如何能内在地文质协调,就更难了。“文”也可以是某种“形式主义”“文本主义”、条条框框、华丽装饰一大堆,似乎周全好看,其实空腐不堪。朱熹所注有理,宁朴质粗放,有生命力,毋迂腐死板或华而不实。为人、做事,似均如此。今日多反其道而行之,以“文胜”为尚。君不见当代各种时髦文字乎?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传统译注〕

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就陋略。文采胜于质朴就雕琢。文彩质朴兼备,才是君子。”

野:粗陋,粗野。

〔新注〕

质胜文则野:德才胜过名声,则在野。质,实质,指品德和才能。文,名气,名声。野,朝廷之外,民间,与“朝(史)”相对。

文胜质则史:名声胜过德才,则在朝。史,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诸侯言行和国事的官。此处指在朝为官。

文质彬彬:名实相符。

〔新译〕

先生说:“才质胜过名声,则在野;名声胜过才质,则在朝。名实相符,这样才算君子。”

〔题解〕

君子不仅要修养自己,还要善于推销自己,使自己的名声和才能相符。只是修养自己,不管具有多么高尚的行操和伟大的才能,若不能为人所知,只会埋没于民间,而不被重用。在朝为官,名声容易传播,往往名声盖过真实的才能。

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文由淘宝精品皇冠店

http://liebao888.taobao.com   提供,谨表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