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磨课心得
(2016-03-12 16:33:29)
标签:
教学感悟 |
分类: 教育教学 |
二年级上学期认识了米和厘米,提到分米和毫米,我第一感觉就是没有米和厘米好讲,生活中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得比较多,而分米和毫米似乎用得就少了些,闲时和在我办公室的同事聊,我问她们:“你见过的生活中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有哪些?”她们也说:“大约1分米的物体还真是不太好找。”在没有找之前,我也有这种同感,后来我用心去找后发现其实我们身边也藏着不少1分米,金嗓子喉宝的药盒的长、我人批改作业的笔芯的长、肥皂的长、单个包装的口香糖……我们成人不具体观察都举不出很具体的例子,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分米学生又怎么能找得到?而我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感悟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所以我决定把找生活中的1分米提前延伸到课前,而学生没有1分米这个概念如何去感知1分米这个长度呢?思索之后我决定让1分米长的学具来帮忙,于是我准备了好多1分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拿着纸条在课外去找和这个纸条长度差不多长(高)的物品,这样课堂上当我们明确了1分米这个概念后,学生在看、比、找先入活动,以及课堂上的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比划比划的活动中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容易了。而毫米我就用课本上的例子,直接让学生量数学书的厚度,通过量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厚不到1厘米,从而意识到量比1厘米还短的物体时所学的长度单位都已不准确地表示它的刻度,从而引领孩子们认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接下来也是在指一指、数一数、量一量、用手比划感受1毫米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建立一毫米的长度观念。整节课就是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新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修改数学日记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明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我设计这节课,先制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围绕教学目标在设计活动,可能和我潜意识里一样,生活中的1分米不那么常见,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在认识1分米时设计更充足的操作感知活动,1毫米很小,学生通过指、摸银行卡及5角、1角的硬币比较容易能感受到它很小,所以在认识分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时,我设计的活动相对就少了些。
都说所站高度决定眼光的长远,真的听了杨主任的点评指导,真的感觉自己所处的台阶很低很低。杨主任的点评及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杨主任在点评我的课时,他结合现实生活,问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长度就是米,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估、猜米和分米的关系,最后在米尺上找答案验证这个环节处理得也非常恰当。分米和毫米在生活中谁用得多?当然是毫米比分米多,如果让学生在量比如人民币(那长度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差的),它刚好是一个整厘米吗?长度不到1厘米怎么表示它的具体长度?如果让你再设计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你会怎么设计?让学生感受新的单位的产生是因为生活的需要。”当时我内心就很震撼,我在设计课时眼光真没看得这么长远,我只想到让学通过操作活动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理清相临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区分并运用已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却并没有想到让学生感受它产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不是就回到知识的起源了吗?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不就更深刻更具体了吗?杨老师的培训非常的系统,听他讲座就发现自己的知识好匮乏,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系统,在设计课时目光还是太局限了。
感谢学校为我们的成长搭建的平台,感谢每一个给予我们成长机会的人,感谢专家诊脉及引领,付出了也收获着,这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