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教育 |
孩子8岁了,学习不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筋,该怎么办呀,为了孩子,我连工作都辞了,可对孩子还是束手无策,他爸爸也叹气了,感到很无奈,我们辛辛苦苦为了什么,可孩子为什么不懂事呢?
教育孩子是一件快乐,开心的事,也是一件苦恼的事。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寄托全部希望,他们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是不能如自己理想中的,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这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共同的心声。
作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他们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那样去对待,去要求,他们毕竟是孩子,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必然事与愿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因智力原因而导致的学习困难或者成绩不理想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是与该生的情绪、兴趣、心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家长对孩子是否信任直接导致孩子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孩子学习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情况来看: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持否定态度(不信任)的,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他们的父母一般采取的方法就是,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做全职来照顾孩子,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一方面,缩小了孩子的学习空间,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割裂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从而降低了孩子自我调整和消化、吸收的能力。
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缺乏信心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使家长老师声称对孩子有信心,但实际行动中却充分表现出对孩子没有信心。事事都对孩子不放心,怕孩子有闪失,怕孩子做的不好,想细致入微地照顾孩子,想到只要孩子学习上去了,其他应该都不会错的,其实不然,我们周围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的,孩子应该全面发展的。
因此,不能只在嘴上对孩子有信心,而要表现在行动上,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因为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些孩子成绩上不去,屡遭挫折,心里很压抑,心情十分烦躁,他们多么希望父母说几句鼓励的话,以减轻心里的负担。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边一遍遍唠叨此事,即使家长的用意是好的,但招来的却是孩子对家长的反感,而且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进取的勇气,甚至厌学。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困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能力。 因为信任会产生奇迹!
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还要在学校里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成就感。家长要修正家庭规则把孩子的学习纳入日常的时间安排,并尽可能多地在学习上欣赏,奖励,鼓励孩子,让他在学习中体会到比玩更大的快乐。对孩子缠绕,哭类似对亲人控制怕的行为,父母可给予理解,但不要支持,利用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例外[主动上学或做某件事]给予明确的共情,夸赞和物质奖励,帮助他培养好的行为。建议父母保持平常心,把孩子的行为看成是他心性发展的一种自我磨合,父母坦诚,信赖,温暖的态度,可支撑孩子稳步向前。
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意宽容和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要知道只有自己健康快乐,才能把这份快乐带给孩子,每天让自己开心快乐地做事,当善待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善待家人和孩子。
作为家长应该保持高度的兴趣,看看自己是怎样利用聪明才智来引导孩子获得更为开朗活泼的行为模式。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无知,让孩子期望立即从你那里得到正确方法的欲望被延迟,要参与式与孩子讨论。让孩子懂得自己是可以的,自己真的很棒。
教育孩子要等待“花期”!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寻找最恰当教育方法和最恰当教育时机的过程。 孩子和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一样,在心理、生理上都是稚嫩的、富于变化的、很不稳定的。耐心的保护、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静静地看他们证明自我、展示自我,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我价值,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成长的内在动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家教成功的秘诀。
当然,教育孩子是个漫长的工程,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但绝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留。相反,它更需要父母对孩子的细腻关注和耐心等待。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方面,让我们少一些急躁的功利和包办代替,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这样,也许你真的会感叹孩子的潜能不可限量,孩子的可塑性巨大无比,孩子个个是天才,孩子人人能成才。
相信孩子,孩子真的没有错,若真的还在疑问,我们做父母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应该给自己补上一课?
文章引用自:http://www.csl163.com/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