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画家郑培熙

标签:
转载 |
画家郑培熙
——一派远清幽怀
“艺术像人类的影子,古陶、青铜、陶瓷的纹饰、造型总是给人们以遐想,从远古至今,伴随人们走过漫漫岁月,是人们精神得到安抚的乐园。笔墨当随时代,用当今中国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表达中国精神,利用中国特有的技法、形式创造出新时代的艺术。从生活中发现符合自己艺术设想的创作素材,通过灵性与感情的相互交织,与时代节奏擦出火花,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摆脱束缚向前发展。”——郑培熙
老郑祖籍山东日照,1958年出生于西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现代画院院长,陕西省政协联谊会理事,西安文史馆研究员,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对书法、画史、画论有深刻的研究,艺术风格朴实、严谨,注重对传统的研究,用墨讲究画面的黑白灰效果。构图舒展,结构变化细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作品集、名人录》,1993年《江苏中国画大展作品集》、《中国美术家》、《中国青年国画家》、《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精品展》和《中国当代花鸟画集》。《中国首届扇面艺术大展》优秀奖。
作品《河塘鹭影》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获优秀奖。作品《骊园秋风老》入选《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作品集》。作品《梅鹤同春》入选跨世纪《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作品《华夏之盛》参加《陕西省当代中国画展、进京展》,2002年作品入选《迎奥运全国中国画精品展》。
美术绝不是时下流行的种种故作高深的“丑术”,凡大美作品,都具有共同品质,即雅俗共赏,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能被大众接受并欣赏的作品,才是符合主流审美的艺术。郑培熙以雅俗共赏的美学品格,树立了他花鸟画艺术的人民性……
郑培熙的写意花鸟,取材普通,多以司空见惯的花草鸟虫为表现对象,却能退尽万般火气,呈现一派远清幽怀。
其功力臻辣,具有深厚的传统渊源,但在风格上不屈从于前人——他属于真正“打进去”的画家,得传统神髓,后又水到渠成地“打出来”,在长安花鸟画格局中树立了突出个性。
当代花鸟画发展现状问题颇多。
比如,不入传统,面目谄媚,以怪为标;比如,不重修养,巧伪滋生,内涵苍白;比如,一味仿古,匠气死板,气息酸腐……最添堵的是,画家群体整体的书法水平太不长脸,以致笔墨单薄,精神涣散。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培熙作为力图在立足传统的正途上修得正果的青年画家,的确值得我们关注。
多年来,郑培熙倾注身心地执着于传统,锤炼出纯熟功底和老辣技法。所以,他的画体现出很强的自律性,远离荒率浮滑,以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技术水准作为支撑,所绘花鸟形象干练,得其神韵;书法功力像一杆秤,能称出郑培熙的笔墨分量,他驾驭着笔锋,在宣纸上自由行走,运线利落,用笔丰富,起笔落墨沉着老辣;他也没有完全陷入传统路径,在长期深入大自然中,注重生活感受,强调画家个体的、自发的表达,将自然界常见的场景,进行恰到好处的取舍提炼,作品感情细腻,生气蓬勃,做到了在传统框架下的原创性和时代性;墨色混融的笔墨结构,形成其风姿卓异的审美品格。
尽管笔墨精湛,但是,郑培熙的画路里,察觉不到丝毫的技术化倾向,在他身上,旧学基础没有缺位——对古代文人旨趣的追求,随着郑培熙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在“用笔”中“炼意”,是他最为高明的招式。他的花鸟画作,在追求和谐的哲学理念下,画境悠悠,诗情绵绵,亦可窥见作者难得的清净心境。笔墨和修养,被他糅成原料,发酵出一坛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