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曼殊寺 又名净土寺
http://pic.baike.soso.com/p/20121213/bki-20121213091051-863159211.jpg
http://www.fjsy.net/syadmin/newsfile/4744/20122398536017.jpg又名净土寺【转藏】" TITLE="天水八景之一:天水曼殊寺 又名净土寺【转藏】" />
概况 曼殊寺,亦称净土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与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相邻,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门、曲溪等自然景点共同组成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
曼殊寺历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以“寄骨寺”、“京都寺”、“净土寺”而演更。岁月沧桑,数经变迁,至九十年代,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师于此地矢志建寺,历经艰辛,缘乞八年建起宏伟庄严的曼殊寺。
天水曼殊寺 又名净土寺
曼殊寺,亦称净土寺,曼殊净土寺,系大般若正宗金刚道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与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相邻,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门、曲溪等自然景点共同组成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
净土曼殊寺历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以“寄骨寺”、“京都寺”、“净土寺”而演更。岁月沧桑,数经变迁,至1971年净土寺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于何地。九十年代,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上师于此地矢志重建净土寺,历经艰辛,缘乞八年建起宏伟庄严的净土曼殊寺。近年净土曼殊寺常有“佛光”出现,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毁于战乱的净土古寺能够重焕新颜,不得不提到净土曼殊寺的住持——得道高僧海正上师。
那还是在公元1983年。一天,在五台山广宗寺出家的海正上师听师父清海上师描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清海上师说道,这个地方地形好像一朵宝莲花,有“十八罗汉拜文殊”的奇特景观,是修建寺院的圣地,只可惜,建在这块圣地上的一座千年古刹——净土寺在战乱中被毁,从此湮没了。
1991年3月,清海上师圆寂,同年7月,海正上师便离开五台山,前往西北地区寻找师父曾经描述过的人间胜境。他先后寻访了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和陕西等地的莽莽名山,但都没觅到这个神奇的地方。随后,海正上师来到了甘肃天水的麦积山一带。他打算,游览了麦积山之后,就放弃寻找,返程回去。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海正上师来到麦积山邻近的仙人崖。仙人崖的正德大师前一天正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有几位黄袍僧人来跟他商量重修净土寺的事。
正德大师一见到海正上师,马上意识到他就是梦里所见的重修净土寺的黄袍和尚。于是马上派弟子带海正上师来到了净土宝莲峪。海正上师仔细察看这里的地形,发现这里正是师父所说的佛家圣地!
历经千辛万苦,师父提到过的古寺遗址终于找到了!那个时候,这座千年古刹只剩下一片荒谷,一间草棚。海正上师立志要重修净土寺!海正上师还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立志要通过化缘重建净土寺,最终给天水要建一座爱国爱教的道德教育大宗。
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海正上师吃野菜、喝泉水、跋山涉水筹集善款、募化材料。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共化缘七千八百多万。学过工巧明建筑的海正上师参考了五台山的寺院古建和南方的现代园林建筑,因地制宜地亲自设计、亲自指挥,在旧址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庄严肃穆的文殊菩萨道场,称为“净土曼殊寺”。净土曼殊寺营造的是一个将南北建筑风格集于一身、古典佛教建筑与现代园林式建筑融于一体的独具魅力的寺院环境。
进入净土曼殊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巍峨高耸的牌坊,穿过一公里长的菩提大道,来到南方园林风格的广场。先经般若甘露池,得洗心爽神之愉悦,再过普渡桥,到达净土曼殊寺的内院山门。
整个曼殊寺依文殊主峰而建,群体结构犹如一只展开两翅的大鹏,欲扶摇直上。天王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古佛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金刚殿等雄伟佛殿构成了大鹏的主体,气势宏大的五百罗汉堂及另一侧的演法堂构成了大鹏强而有力的一对翅膀。这些殿堂依山势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呈现出一派佛门净地的庄严景象。整体结构沿着山势自然流畅,从对面登高远望,好一只雄壮的大鸟!
海正上师也通过在这片圣地上的潜心修行,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金刚上师。
在海正上师的主持管理下,净土曼殊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拥有僧人几十余名,资产近亿元。曼殊寺的僧侣、居士们的生活中不看电视,不看报纸和杂志,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不能够打扰他们平和而安静的生活。
这片人间净土虽然经历过劫难,但四周的自然风光千年来却一直瑞象环绕,遍布圣景。
寺周围群峰相拥,山风掀动林梢,响起松涛阵阵,形成著名的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
在佛显峰的石壁上,注视了净土寺千年的天然佛仍然眉低目垂,安详中透着庄严,如果在佛像前伫立聆听,有的游客还能隐隐听到佛语;在群山掩映之中,有普贤菩萨化作的大白象,背上驮满了宝物,面向净土寺的方向敬献,这是净土寺著名的“白象驮宝”;不知是因为天地的灵气还是因为佛祖的护佑,在山中,还出现了净土寺独有的松树和柏树根系相连的异象,世人称之为“松柏同根,佛佛道同”。
环绕净土曼殊寺的十八罗汉峰各有特色,月宫峰的山岩绿松间,月光洞形如月牙,和珍宝伞峰的日光洞交相辉映,形成“日月悬彩”;囤粮峰形似麦垛,有“小麦积山”之称;伏虎峰如同虎卧净土,狮子峰宛如雄狮吼天,锁龙峰云蒸霞蔚,普渡峰佛光隐现,如此奇景,不一而足。
在这些奇景包围之下的净土曼殊寺更是尽收四周的奇秀美景和山川灵气。净土曼殊寺在十八罗汉峰的环抱之下,背靠文殊峰,成为天然宝莲花的花蕊。远离尘世的喧嚣,置身于这片胜景宝刹之中,看淡淡云烟、溶溶紫霭,听松涛阵阵、暮鼓晨钟,使参悟之人心中佛性油然而生。
有缘的游客如果赶得巧,还能遇上每年四次的法会。法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四月初三、初四、七月十四、十五和九月十八、十九举行。这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仪式。举行法会的这一天,远近的善男信女都会专程赶来参加。法会期间要进行绕佛活动。绕佛是印度的古礼。海正上师带领弟子,弟子则手执仪仗和法器,善男信女在他们的带领下,口念佛号,心无杂念,围绕着各大佛殿行走,以表达对佛陀的礼敬,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
绕佛之后,将进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灌顶。请求灌顶的行人,头戴毗卢帽,身披五彩衣,亲聆海正上师的传法加持。通过加持,把佛的种籽种在行者的心中。
净土曼殊寺以其神秘的传奇色彩和钟灵毓秀的山川美景吸引了无数的香客和游人。海正金刚上师多年来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这片钟聚了天地灵气的净土上弘扬佛法、对机度人。
净土曼殊寺是大般若正的寺院,大般若正宗崇尚“你就是佛”的原理,指引学佛的人向善、行善,修炼自身的德行。海正上师说,人间多一座寺庙就少一座监狱,要把净土寺建成道德教育的大学校。
如今国运昌隆、人民安乐,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和逸兴来游历山川、感受佛教文化,在这片世外净土上荡涤心灵的尘埃,为自己和家人许愿祈福。净土曼殊寺凝聚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和天地的造化神奇,在新的时代中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信众、四海游人。
海正金刚上师简介
http://www.fjsy.net/syadmin/newsfile/4744/20139161720494756.jpg又名净土寺【转藏】" TITLE="天水八景之一:天水曼殊寺 又名净土寺【转藏】" />
净土寺主持: 海正金刚上师法相
全知海正仁波卿,甘肃省天水市曼殊寺(净土寺)住持,大般若正宗法流传承人,1957年9月生于甘肃甘谷金山乡蒋家湾,1982年于五台山依止全知清海仁波卿剃度出家,1992
年遵师嘱遍访西北大地,于天水市东南秦岭余脉群山之中,寻归曼殊寺旧址重建道场,从原来仅存两间的破败寺舍,至今日宏大雄伟的建筑群,海正仁波卿以大无畏的威德,感召十方信众,筹集善款,没有依靠政府一分资助,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寺院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形成目前一进三禅院的大般若正宗文殊菩萨道场。
海正金刚上师祖系西周皇族,宗源两千余年,年少蒙长辈古礼教化,五明卓绝,教证圆融。海正上师统率弟子恪守大般若法脉依止之正统,禀为修行心髄。躬弘律藏,戒德精严,垂嘱弟子持戒能辅助开发内在本初实相,戒律实为金刚乘大般若正宗之不共胜意。曼殊寺继承能海上师遗训“僧团依戒如法和合即是正法久住世,僧团不合即是法灭的象征”,秉为道场家风,几十年如初。
海正金刚上师亦接临济嫡传, 2009已完成《禅定总集》十八卷,缘分具足,众生将共沐上师教证慈光威德摄护。
二十余年中,曼殊寺道场建筑景观犹如点点笔墨,泼洒在大地之上,“一院五堂”的伟大宏愿漫洒净土万丈光芒。海正上师行菩萨万行,度生众而收效弘,被慈悲功德铠,济度苦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时为天水市政协委员,献计献策,爱国爱教,道场周边福祉丰硕,家泰民安,均得益于寺院的建设和发展。
大般若正宗法脉,以般若为主,符合中国文化境域,能海上师接法王第二贤慧大师全部教证传承,即是得释迦世尊一代时教,法流最极清净。海正上师得此衣钵传承,于2012年古历九月十八,曼殊寺举行大威德十三尊灌顶法会,弟子云集,海正上师广转教证二法轮,利益无量有情。
曼殊寺道场建设还在继续,伴随海正上师佛行事业的圆满,必定引领成就一大批末法众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