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IVD行业公司简介(上)【转】

标签:
股票 |
分类: 侃股论势 |
场分散,这两个领域的竞争格局易发生变化。分子诊断技术壁垒高,市场集中,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有局限性,相关公司通过技术平台的宽度扩展来降低风险。分子诊断技术壁垒高,除PCR 外,其他分子诊断技术
目前应用范围小,所以这个领域的公司有足够的深度开发技术平台的空间,如FISH、DNA 测序和芯片技术等。同
时加强复合技术平台的开发,如宫颈癌筛查的HPV 液基细胞+PCR 和流感筛查的免疫学+PCR 等,不断提升其与传
统方法的结合,提高进入壁垒和公司价值。
,快速推进市场,形成市场领先优势。于是,新型技术的推广(如化学发光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等)和新兴市场
开发的成功(如以肿瘤诊断、遗传病、个体化用药等为基础的个体化诊断领域,以及广义的检测应用,如食品安全
检测等),将导致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处于市场领先优势的公司会有更快的发展。
为规模化和专业化两条道路。由于中国独特的医疗卫生制度,临床检验外包比例不会很高,走规模化道路的实验
室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行业发展遇到一定瓶颈;走专业化道路的独立实验室进入壁垒相对较高,承接的多为医
院样本量少,价格高的项目,所以目前还没有遇到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等问题。专业化和产业链优势(“自有产品
+服务”模式,更进一步“自有产品+服务+医院运营”模式)能够缓解走规模化道路独立实验室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
具有资本优势,正在拓展产业链,并且向专业化道路发展的迪安诊断;未来将受益于行业逐渐趋于规范化的微量
元素检测领域龙头企业博晖创新。
展与应用领域的扩张,以及2009 年以后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的高速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国内IVD 行业增
长提速。
中小板,是A 股市场上最早上市的2 家公司。
小板。
珠集团下属丽珠诊断公司主要从事免疫诊断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达到3 亿元左右,鱼跃医疗的血糖快速检测业
务正在成为未来的投资亮点。
收购了长春博迅,该公司主要产品为用于血型检测的快速免疫诊断产品。于2011 年上市的理邦仪器在2012 年成
立了合资公司东莞子公司,从事POCT 设备、试剂盒耗材的开发。
迈克处于落实反馈意见阶段。四川迈克的化学发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公司的陆续上市,资本实力的增
强,将影响和改变国内相关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
行业市场集中度很低。目前国内IVD 市场规模在140 亿元左右,而目前上市公司中收入规模最大的科华生物收入
规模还不到10 亿元,其诊断试剂和自产仪器、耗材的收入大约在5.5 亿元左右,其市场份额约为4%。
35%和32%,对应的市场规模大约为42 亿元和38 亿元。这两块最大的细分领域目前市场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国
内龙头企业实力相当。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的领域,市场集中度比较高,比如分子诊断领域,龙头企业达安基因
的优势明显;在微量元素检测领域,博晖创新的市场份额达到60%。
科华生物为国内免疫诊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受到政策变化的冲击,传统酶免业务大幅萎缩,同时公司
丧失了化学发光发展的先机,导致科华生物丧失了免疫诊断领域的龙头地位。
生化诊断的特点是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市场容量又比较大,大约有38 亿元的市场规模。利德曼凭借产品优势和资
本优势,在代理模式下使公司产品迅速放量。
在2.71 亿元,4 年平均复合增速超过30%。
业务增速达到34%,预计收入规模超过2 亿元。公司免疫诊断业务虽然受到打击,但是公司凭借在IVD 行业多年的
积淀和销售渠道,在生化诊断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
来的大趋势。但是能否有效的实现资源整合是决定并购效果的关键。
是参股公司。控股子公司是其主要的医学诊断资产,通过复星长征、星耀医学、复星佰珞(与外资合作)和亚能生
物(2011 年收购)实现了对生化、免疫、分子和微生物诊断领域的覆盖。复星医药擅长资本运作,资金实力雄厚,
它的模式有点类似于当年的西门子,西门子直接通过并购成为全球第二大IVD 企业。
元,注意到公司基因芯片产品同比增速达到了87%,生化诊断增速达到了39%。生化诊断市场容量大,对于复星医
药这样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在基数较小的时候完全可以实现高速的增长。在分子诊断领域,市场主体核酸诊断
基本被达安基因和之江生物等寡头所垄断,前沿领域比如DNA 测序和基因芯片规模尚小,但是增速很高,除了复
星医药和达安基因,其他专业化从事基因芯片研究的企业未来都可能会凭借资本和研发优势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
仪器的道路有点类似于深圳迈瑞,从监护仪发展到IVD 领域。看好理邦仪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从产品上
来看,POCT 产品以封闭式为主,所以仪器设备的销售直接影响了未来耗材的销售情况。公司在仪器设备的研发和
生产方面具有优势,这一点正好可以为今后POCT 设备的研发所用。第二,公司拓展的是IVD 行业中的POCT 领域
,这个领域的特点是产品多为封闭系统,依靠仪器带动耗材赚钱,所以在销售渠道上可以比较好的借助公司原有
监护仪的销售体系。第三,快速诊断代表了未来IVD 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诊断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而分子诊断的检测标的直接是遗传物质,技术壁垒相对是最高的。
两种理念,所以以这两家公司为例加以分析。
诊断领域,不断完善技术平台,建立了PCR、DNA 测序、FISH和基因芯片等众多技术平台,同时通过旗下子公司对
于生化和免疫诊断领域的热点技术也保持了紧密的跟踪,使公司这就更加巩固了其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成功有两点因素,第一,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最具有前景的细分领域。国内核酸诊断的天花板远没有达到,目前
国内分子诊断市场占IVD 行业比例仅为5%,而国外在12-15%之间,未来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市场提升空间很大
。第二,公司注重研发,研发优势保障了公司市场龙头地位的稳固。公司也将是未来分子诊断行业高速发展的最
大受益者。
病毒性肝炎的ELISA 试剂盒产业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上亿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国家而言,公司的成就具有里程
碑式的意义。公司产品的成功上市抢占了这一领域国外企业的市场份额,也确立了科华生物在中国免疫诊断的龙
头地位。
免疫诊断产品之后,没有再进行更为深入的技术研发和升级,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生化诊断和核酸诊断领域。这是
公司发展战略与达安基因的大不同之处。
以通过生化诊断和核酸诊断的快速发展将其负面影响缓冲到最小。但是科华生物的这种发展战略虽然有利于将规
模做大,但是忽视了在自己传统强势领域的研究深度,而战略中心过于灵活的转移有时也带来一定风险。比如科
华生物的酶免业务虽然受到打击,但是作为国内免疫诊断的龙头企业并没有看到公司在化学发光领域的进展,虽
然目前公司正在开展化学发光业务,但是显然公司没有抓住技术替代的先机。而公司大举进军血筛核酸诊断领域
的战略部署略显轻率,受制于资金限制,血筛核酸诊断的推广没有市场之前预期的爆发式增长。虽然国家层面规
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国推广,但是这对行业扩容的意义要大于对国内生产企业的实际利好。
诊断业务规模稳定,生化和核酸诊断高速增长,但是技术平台相对缺乏深度。
子诊断,并且在这一领域建立了深入的技术体系。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领域的技术平台对业绩贡献较小,其意义
更多的是在于保持与行业发展热点领域密切的跟踪。
很普遍,这种模式公司的生化产品结构基本都比较完备,而且他们的免疫诊断基本都在开展化学发光业务。
以提升,并且市场竞争格局容易发生改变。
是其市场地位已经被深圳迈瑞和利德曼所取代。深圳迈瑞已成为国内生化诊断领域龙头企业,其发展路径是由仪
器到试剂,公司凭借强大的销售和研发能力,以及和进口产品相比,明显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内生化诊断市场
。预计深圳迈瑞目前的生化诊断业务收入规模在3 亿元以上,成为目前国内生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利德曼近年来
也保持了高速的增长,2012 年公司生化诊断业务收入规模2.7 亿元,市场份额接近10%。此外,注意到科华生物
的生化诊断正在复制深圳迈瑞和利德曼之前的高速增长,目前科华生物生化诊断业务的规模在2.1 亿元左右,相
比之下基数低,未来2-3 年还有高速增长的空间。但是预计当科华生物的生化诊断业务增长到3 亿元左右的规模
时也将会出现利德曼的情况,增速会显著降低,由于很难在去抢占其他公司的市场份额,增速将保持在20-25%的
行业平均水平。
团旗下的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丽珠试剂)主要从事传统酶免试剂的生产,该公司2012 年收入达到了3.41 亿元
,净利润6025 万元,同比均增长了24%左右。此外注意到非上市公司安图生物近年来高速成长,公司拥有化学发
光、酶联免疫、免疫荧光和胶体金等多项免疫领域技术平台。除了化学发光产品外,发现公司的九项呼吸道联检
试剂(间接免疫发光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对部分学术论文的查阅,发现该项技术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
便、准确性高,检测范围广、利于早期发现等特点,而且费用始终,适合大医院推广应用。预计这将成为对传统免
疫的一项替代技术。
择了一个技术壁垒高,市场规模看似比较小的领域。这实际上反映了公司管理层眼光的长远。公司一直专注于分
子诊断领域的研究,纵深建立了完善的分子诊断的技术平台,实际上进一步提高了该领域的进入壁垒。
方向的DNA 测序和基因芯片等技术受限于成本,临床应用规模尚小,未来还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是,新型技术的推广(如化学发光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等)和新兴市场开发的成功(如以肿瘤诊断、遗传病、个体
化用药等为基础的个体化诊断领域,以及广义的检测应用,如食品安全检测等),将导致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处于
市场领先优势的公司会有更快的发展。
出酶联免疫法乙肝二对半试剂盒,标志着中国酶免疫试剂盒开始进入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时代,从此这一市场国外
企业被逐渐边缘化。公司用于乙肝和丙肝的免疫诊断试剂盒报批量据全国第一。公司营业收入规模从2002 年的
1.73亿元发展到2012 年的超过10 亿元,10 年间增长了5.8 倍。
贝克曼等跨国公司,以及新产业、北京科美、四川迈克和利德曼等国内企业在化学发光领域已经实现了技术领先
优势,正在进行市场推广,而免传统免疫诊断龙头企业科华生物在技术替代方面没有占据领先优势,传统酶免业
务规模下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免疫诊断领域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革。
量PCR 检测技术,开拓了基因疾病疾病诊断的新领域。技术领先优势帮助公司迅速发展,到1999 年,公司的销售
额已经接近千万元。在该技术平台上,公司于2003 年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了荧光定量PCR 快速检测冠状病毒(非典
型肺炎的致病病毒)的新技术。目前公司的荧光定量PCR 技术平台能够生产用于病毒性肝炎、性传播疾病、肿瘤类
疾病、遗传疾病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检测的试剂盒。目前公司是国内临床最大的PCR 试剂供应商,市场占有率
达到60%左右。公司在新产品的迅速市场推广下,收入规模从2001 年的7200 万元增长到2012 年的5.8亿元,11
年间扩张了8 倍。
应用领域的扩张,促进了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遗传疾病以及个体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达安基因以PCR 为核心技
术,同时对整个分子诊断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度开发,研发覆盖了分子诊断下主要技术平台,比如PCR、DNA 测序、
FISH和基因芯片等。如前文所述,看好达安基因的技术平台,该技术平台兼顾了深度和广度,纵向覆盖了几乎全
部分子诊断技术领域,横向对行业内热点技术领域保持了密切的跟踪,所以公司将保持行业内技术领先优势,完
善的技术平台使公司未来不会错失技术替代的先机。
势,为后来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此外,其他IVD 行业公司,比如阳普医疗、三诺生物和博晖创新等,它们的发
展历程,以及市场地位的确立,基本上也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实现的,即占据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快速的
市场推进,实现公司的快速成长。
球等企业的收入规模在1.5-3 亿元之间,国内龙头企业合计收入规模大约在20 亿元左右,其他公司合计规模约为
5 亿元左右,国内目前ICL行业总体规模在25 亿元左右,与估算的检验科收入相比,ICL 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市场
份额大约为1%。而通常美国550 亿美元的医学检验市场中有35%左右的市场份额由独立实验室占据。
多万,其他实验室规模在3000 万以下;达安基因最大的实验室广州达安收入8000 多万,其他实验室规模在2000
万以下。从单个实验室规模来看,迪安诊断和达安基因的核心实验室规模相当于1-2 家三甲医院检验科的水平,
规模较小的实验室相当于一级和二级医院检验科的水平。2010 年国内各类医院数量超过2万家,龙头企业的单个
独立实验室总量不到100 家;而美国医院数量不到6000 家(2009年),Quest 一家公司就拥有40 余家实验室,
2000 余家检验服务中心。所以仅从医院和独立实验室数量的对比上来看,国内ICL 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构的主体,大型综合医院数量不到1000 家。社区医院占医院总数的86%。在社区医院中,有2900 家左右的医院是
民间非盈利医院,占医院总数的50%;1000 家左右是民间盈利性医院,占总数的17%;还有1000 多家各级政府开
办的公益性医院,占总数的19%。民间力量在美国的医疗机构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它们追求高效率低成本,ICL 提
供的服务正好符合这一需求,所以ICL 占据了美国市场30%以上的医学检验市场份额。
诊通常在医生的个人诊所进行,而个人诊所通常硬件设施不完备,从拍摄X 光片到血液检查项目通常都通过第三
方机构来做。这也是支撑美国庞大ICL 市场的因素之一。
角度来看,国内医生不能自由执业,只能在一家医院从医,而好医生又都集中在大型医院,所以医院,尤其是大
型医院集中了各种资源,其检验科可以进行几乎所有的检测项目。这就决定了在目前国内现有医疗体制下,ICL
外包比例不可能达到那么高。
。其中广州金域的收入规模在10 亿元左右,其它几家的规模在1.5-3.5 亿元之间。网点数量方面,广州金域约20
家网点,艾迪康约15 家,迪安诊断13 家,达安基因8 家。
室网点布局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
下医院相对缺乏诊断项目外包的动力。规模化道路的独立实验室通常承接的是样本量大、毛利率低的项目,由于
同质化竞争严重,外包价格低,导致行业普遍盈利能力较弱。以最大的独立实验室广州金域为例,预计其净利润
率在5%左右。
较低,所以目前更愿意外包。这些项目的价格通常在千元左右,甚至过万元,所以相对而言专业化独立实验室具
有更强的盈利能力。以康圣环球为例,其特色为血液学检测,公司建立了高分辨流式细胞、细胞遗传、分子生物
学、病理、免疫等专业实验室,目前可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共有3000 多项,其中高端项目750余项。而规模化道
路的独立实验室,以艾迪康为例,它能够开展的项目总数1100 多项,其中特色项目仅在220 余项左右。目前随着
个体化医疗的推广,血液、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的个性化检测数量增多,给专业化独立实验室提供了相对更广的发
展空间。
实验室普遍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局面,同时,根据前文的分析,认为国内在现有医疗体制下,检验科外包业
务比例大幅提升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并且由于目前国内ICL 行业大约有80%左右的业务量来自于二级医院,未来这
些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有可能会降低它们外包的动力,那么二级医院这一主要检验外包市场就面临增速下降的风
险。
如何划分,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还将保持高速的增长,如果产业链相对完整,比如有试剂的生产或者销售环节,那
么公司仍然可以分享体外诊断行业的整体增长。如果产业链相对单一,那么未来走规模化道路的实验室可能会面
临较大的发展瓶颈。
使用环节。此外,艾迪康在产业结构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集团产业链,集团下除了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外,还拥
有艾康生物、艾迪康医学检验、英科隆生物、艾健医疗器械、艾森生物和艾博生物医药等资产,这些公司业务涉
及生物原料、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医用电子、生物芯片、药物开发和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
链。
领域开展紧密合作;
试剂经销领域开展紧密合作;上海迪安与上海复旦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签署了《病理诊断业务战略合作协议》
具有活力的细分领域,医疗水平的提升、支付能力的增强以及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将构成分子诊断未来发展主要推
动力。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市场格局特点是目前规模较小,但是市场份额相对比较集中,进入壁垒高。再加上达
安基因构建了行业内最为完善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这使得公司的龙头地位很难被撼动,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公司业绩增长出现提速趋势。2012 年收入增速超过28%,其中试剂增速25%左右,独立医学实验室增速35%左右
。从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时间上来看,公司独立医学实验室业务2013 能够整体实现盈利,参考广州金域的净利润水
平,鉴于达安基因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预计公司ICL 业务整体净利润率能够达到6-7%之间。此外,公司在研发领
域较高的投入将逐渐进入收获期,一方面是指新产品不断上市,另一方面是指公司旗下丰富的技术平台可能会以
投资收益的形式给予公司回报。预计公司2013-2014 年EPS 分别为0.32 元和0.41元,对应动态PE 分别为30倍和
23 倍。
市场上最大的ICL 企业,同时也是浙江地区罗氏最大的代理商。2012 年公司医学诊断服务收入4.14 亿元,代理
产品业务收入2.92 亿元。上市后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公司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扩张。而达安基因的
独立实验室基本都是自建的,这样单纯从时间上来看,迪安诊断这样的扩张方式会使单个独立实验室快速实现盈
利。但是与达安基因相比,迪安诊断的劣势在于产业链和研发背景。达安基因产业链完整,正如前文分析,具有
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并且研发实力雄厚,具有业内领先的技术平台。但是注意到迪安诊断正在丰富自己的业务
:上海迪安与BARC 将在新药研发外包(CRO)的临床试验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在专业化方面,公司与北京欧蒙生物
技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在建立特殊项目检测实验室、诊断试剂经销领域开展紧密合作;上海迪安与上海
复旦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签署了《病理诊断业务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公司2013-2015 年EPS 分别为0.85
元、1.10元和1.43 元,对应动态PE 分别为45 倍、35 倍和27 倍。
场潜在市场空间在160 亿元左右,按照出厂价口径计算的空间是40-50 亿元。但是由于目前微量元素检测市场不
规范现象较多,客观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博晖创新是国内微量元素检测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石
墨炉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系列)、钨舟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钨舟系列)、火焰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系列
)、腹泻病毒联合监测系统和维生素D3 检测试剂盒等。其中原子吸收光谱仪和配套试剂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和利
润来源。公司的原子吸收光谱可以分为有益元素检测和有害元素检测两类。其中石墨系列和钨舟系列产品属于有
害元素检测,主要检测的是人体中重金属铅和镉的含量;火焰系列产品属于有益元素检测,包括铜、锌、钙、镁
、铁、钾、钠等七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检测。从收入分布来看,石墨和钨舟系列仪器和试剂的收入占比大约占
1/3 左右,火焰系列仪器和试剂收入占比在2/3 左右(其他种类产品收入占比较小)。已上市新产品处于市场培育
期。公司目前处于市场培育期的新产品主要有维生素D3 试剂盒和免疫荧光层析法肠道多病毒联合检测系统。VD3
产品2012 年取得了证书,目前还是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该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如佝偻病,从健
康管理的角度讲也适用于疾病的筛查和预防。现在VD3 检测的样本为血清,需要抽取一定量的全血进行样本制备
,如果能够做到微量血检测则市场空间会进一步增大。按照公司上市后总股本1.024 亿股计算,预计公司2013-
2014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60元和0.74元,目前公司动态PE 分别为32 倍和26倍。公司产品技术领先,其中有害元
素检测将受益于国家对民生和环保领域的关注和投入,潜在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