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4c19a093te0abd589f2d6&690
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辛勤授业;三尺讲台下,为人师表、传播文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这部少儿情景喜剧,很快便被剧中一个又一个幽默有趣的小故事所吸引。这套带有海派风格的少儿情景喜剧,以民国时期江浙某个小镇为背景,通过一个来自异乡的王学生教授幼儿们国学经典,借助一个又一个有着欢乐气息的学堂小故事,让大家在会心一笑之余,明白人生中的大道理。
“听城外,暮鼓晨钟,声声催我用功”这样一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恰如其分地融入剧情的私塾教育经典重现大片,不仅受到了专家学者的热捧,更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还记得观看之余,笔者曾将《中国孩子》介绍给一位深受“熊女儿”困扰的朋友,据他说,他家妞妞在看过几集剧后,明显变得乖了、听话了、懂事了。看来呀,把“益智”、“益孝”的传统教育的精华融入在潜移默化间,不仅切实可行,对于古典启蒙读物《弟子规》活学活用,呈现国学的博大精深也意义非凡。
多少年来,我们呼吁国学的弘扬,我们期待一种新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国学魅力。在传统文化浓郁与西方教育方式的碰撞下,《中国孩子》的热播,是否能接上地气?“私塾教育经典重现”又会带给孩子和家长什么新的思考呢?认真审视和反复体味《中国孩子》里的“私塾”,发现里面并没有浓烈的教化意味,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一个个独立成章又有机结合的趣味故事在轻松幽默的话语之中,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爱提问、会探索、明事理、爱生活、有梦想的世界公民,更让孩子们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间,在自由自律之间,快乐学习。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数以亿计,但数以亿计的学生却在使用同一个教学大纲,这事本身就值得质疑。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社会培养人才,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其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孩子》的热播,弥补了基础教育类电视剧缺乏的现状,使得孩子们能够看到适龄的电视剧,并能从中获得成长,发展身心。
私塾不等于读经,凡是可以启迪智慧、培植道德的科技、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在《中国孩子》的“私塾教育”模式里都可以看到。剧中的王学生既是私塾先生的模板,也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楷模,他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教育顽皮的孩子布仔重亲情明孝道,点化不孝子迷途知返。可以说,在他身上,分明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仁爱与才智。整个《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充满叫人向上的正能量,叫人向善明礼重情,并且,剧中对为何保护环境、怎样健康饮食等都有不同的思想传达,这更是紧跟时代潮流,做到真真切切引导、启发孩子们关注社会的明善之举。
春风化雨、弦歌不缀、育人不倦,《中国孩子》里那位对孩子充满爱心的幼儿启蒙老师王先生在一双貌似学究的圆框眼睛,一身貌似死板的褪色长衫,一副貌似老顽固的做派的背后,却有一颗向往自由,渴望将孩子们教育成才的博大爱心。其实,听到学生们读书的诵朗之声,看到学生们快快乐乐上学堂,这不仅是王先生的追求与目标,更是探讨“私塾教育”模式的成功。有这样一部树立“寓教于乐”新典范的电视剧,孩子们将在暑假收获更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