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观点 |
分类: 高球随笔 |
凡能称之为“事件”的大抵都不会是小事。
最早是从新浪高尔夫看到的报道:《球友大闹业余赛颁奖晚宴主办方还原事件发声明》——“大闹”!这标题就够触目惊心。
看完这篇报道的当时有两个感觉:第一,业余赛事又出闹剧了,真愁人!第二,这主办方态度够鲜明、反应够迅速的,好!
报道一开始就说明了“本次比赛较第一站比赛更加规范”,给俺的印象这个命名为“美高杯深圳练习场联盟高尔夫巡回赛”的赛事一定很讲究规范,真好!虽然主办方的声明中写了好几点,但俺只特别注意到“颁奖晚宴公布成绩前没收到刘永三先生比赛记分卡,经过赛事裁判判定刘永三先生无比赛成绩”这一句——自己的成绩都没有,还“大闹”个啥?
后来因为事多也就没再关注了。
这几天也曾有几位博友电话中聊到这个事,问我的态度;道长说不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不好随便乱说;至于说态度,凡尊重规则、维护规则严肃性的俺向来都是双手双脚赞成,还用问么?
无意中又看到了当事人专门写的一篇博客《关于美高事件本人的经历及说明》,才发现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当事人的描述属实——不是那些复杂的过程细节,是这一段:“经过我同张先生和球会另一负责人周女士的协商,在他们电话请示领导后答应因其失责导致我本人失去本次比赛冠军及奖品,以赠送球会四天两晚高球之旅的平日套餐作为对我的补偿。并进行了书面确认”——则主办方在此之后又发出那样严厉的声明就太有点不可思议了。
对于这个所谓的“美高事件”,作为一位普通的旁观者,俺既无意更无力评论具体是非,因为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整个事情的过程真相和具体细节;另一方面,从当事各方已经公开的信息来看,道长觉得都可以再多反思反思,各自从这个事情中吸取些教训。
1、主办方组织赛事要尽可能讲究严谨、规范、专业
前几天俺刚还就这个话题写过两篇,
虽然不知道这个赛事的其他组织工作环节如何,但从对当事人以下三个环节问题的处理就可以看出些端倪:
(1)记分卡的提交问题——到底交没交、怎么交的、交了怎么会不见的、后来又哪来的“积分卡上4杆标准杆的成绩”(见主办方声明)?
(2)记分卡的有效性问题——当事人的记分员是谁?难道是自己的球童?主办方有没有要求同组球员循环交叉记分?有没有规定对记分卡的提交要求?
(3)主办方有没有安排裁判人员参与比赛组织?在出现规则问题争议时有没有裁判出面处理?如当事人提到的第四洞抛球问题及场上其他规则执行问题等。
还有,是否真的是“这次比赛过程中出现很多球手不听安排私自窜组更换发球台的情况”?整个比赛是否真的按照规则来进行?
看起来还是有不少问题,至少是好的出发点(希望规范比赛)没有用到有效的专业方法,导致规则执行的漏洞太多。
2、参赛球员要自觉做到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学习规则
从当事人的博客来看,对规则还是有所了解的,起码不是“规则盲”。
道长认为至少有几个问题需要反思:
(1)既然知道自己没有按规则进行比赛——“果岭上由球童做马克、拿球、摆线(包括我本人);比杆赛互给OK球(包括我本人),没完成推球入洞即去下洞开球”,就不应该再为什么“成绩”而发声,更没有理由争冠军不冠军的。很显然,就当事人的比赛成绩而言,第18洞到底是几杆、第4洞抛球到底有没有问题、记分卡到底有没有交等等,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本来就没有按规则完成比赛,本来就没有成绩。
至于其他人(包括获奖者)是不是也没有按规则进行比赛、成绩是不是有效,那是另一层面的问题,是应该由主办方本身来另行把握处置的,与当事人的成绩无关。
就好比说不能因为你打人了所以我打人也没事。
(2)如果能更多的掌握些规则知识,对如何“按规则打球”有更多的了解,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些不必要的委屈,也会少一些实际并不成立的理直气壮感觉,也就可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譬如,“漏交积分卡并不是我的责任”、“新浪网时时网上直播,为什么不能以实时公布的成绩作为依据核算成绩”这种规则常识性错误,及不知道(或疏忽了)不应该把记分卡交给球童而是应该自己亲自交记分卡的规则要求,等等。甚至,更应该知道自己的球童本来就不能给自己做记分员的。
后一篇:匆匆贵阳行 收获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