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鸡肋:食之?弃之?

(2013-12-30 15:51:50)
标签:

高尔夫

休闲

杂谈

观点

分类: 高球随笔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实际没多大意思但又不忍舍弃。
 
博友双子用“大旗下的鸡肋”来形容新浪高尔夫博客的现状,虽不好说一定是多么的贴切,想想也确实有那么个意思。
 
老博友们想必都还记忆犹新:当年的新浪高尔夫博客真的很是“辉煌”过一阵,各路“写手”各显神通,无论文采、故事、立意、影响,都一度达到巅峰,把个“高尔夫”做足了文章,几乎成了全国各地博友们的第二球场,十分的过瘾,相当的好玩。

 

道长自己一直以来都是新浪高尔夫博客的忠实拥趸,基本每天都要去逛一逛的,即便现在逛起来的感觉已经很有点“鸡肋”味道——肉是很少了,偶尔也还能嚼出点香汁。
 
有的把新浪高尔夫博客之日渐式微(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归结为受微博、微信冲击,也有的是看出了一些“老写手”之兴味索然,还有的更是从编辑角度思考原因。
 
说到编辑问题,作为“老写手”之一,道长也有一个感觉不吐不快:新浪高尔夫的“博客”板块似乎越来越有点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的趋势,至少在表面上很难看出后台这一块下了多少功夫——
譬如,博文的选取。经常会文不对板,好像逮着啥是啥。
譬如,博文的更新。有时一篇文章一挂N天,有时又是一瞬即逝。
譬如,版面的组合。虽然俺道长也很荣幸地忝列其中,但这个所谓“知名博主”......如果按专题或内容分类会不会更好些呢?
更让道长想不通的是,最近还把“回复”给弄成不能直接阅读,又直接刮掉了一些本来就不多的“肉”。
窃以为,每篇博文后的“回复”(尤其是一些不同观点的多维度交锋)一直是新浪高尔夫博客一个非常好的亮点,既是大家互动交流的平台,又能吸引很多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只看不写的或看多写少的关注者。
 
世上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管是因为微博、微信的冲击抑或其他什么原因,如果哪一天新浪高尔夫博客真的忽然消失了,也不会是啥特奇怪或了不起的大事,当今科技的发展谁知道日后还会出什么新鲜东东?
 
不过,就眼下来说,在还有余音绕梁、还有那么多“博友”或主动或被动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关注着这块曾经的“心灵家园”的情况下,建议新浪高尔夫的“有关人等”还是可以再下点功夫,把“新浪高尔夫博客”这面大旗重新竖稳一点、伺弄得再像样一点。
 
至少可以主动一点,更多的让新老博友们感觉到“组织”的存在。
譬如,是否可以用版主的名义发动大家共同献计献策(如双子老弟说的“拯救”),如何把“新浪高尔夫博客”上升到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丰富多彩、更能持续发酵的球友交流平台?
譬如,是否可以在整个博客板块的专业设计和内容组织、价值导向、表现形式等方面好好投入投入,也来他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
新浪高尔夫博友圈本来就是人才济济,真弄好了会了不得!
 
个人认为,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深度到广度,一篇文章(博客)所能承载的东西绝非一段话(微博)所能相比;微博再普及、再方便,恐怕最多也只能敲出一个个独立的音符,很难谱写成一篇篇完整的乐章。
 
说博客只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少道长不是这么认为,否则就完全没必要在类似新浪高尔夫这样的公众平台上摆出来了。
 
无论谈球技、说体会还是抛观点、摆看法,或者讲故事、编小说等等,写博客的初衷和动机一定包含了“给人看”,希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心得体会甚至喜怒哀乐都与人分享、与人交流、与人探讨。一篇成形的博文既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文风文笔和综合积累,也能从很多细节中表现作者的所喜所好或所憎所鄙,也就是所谓的“价值观”。
 
无论如何,只要新浪高尔夫博客不关闭,道长自己是会继续写下去的——今年是因为杂务缠身动手少了。
啥“名博”不“名博”、“粉丝”不“粉丝”还有“点击率”啥的道长确实不大在意,但“博客”确实为自己开辟了一块蛮有意思的后花园,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