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与分析共享:还有一个尾巴
(2012-05-18 20:17:10)分类: 规则探讨 |
上一篇博客留了几个案例,不少感兴趣的博友都提出了自己的高见,非常感谢共同参与。
现在分别说说俺个人对这几个案例的分析。
案例1
发球台,第一杆击球打空,只好再打;摆动杆头时不小心把球碰落;把球捡起来放回到球梯上,把球击出去到了球道——在球道上再打是第几杆?为什么?
(1)第一杆击球打空,计算一杆。
所谓“打空”,就是有意识击球但没有打着球,也就是平时说的打了“空杆”。按照规则,只要是“击球”就要计算一杆,不管有没有打着球。
“试挥杆”不是“击球”,试挥杆不管有没有碰着球都不计算杆数,但如果是试挥杆造成了静止的使用中球移动,则必须罚1杆、把球放回原位。
“试挥杆”与“击球”的最主要差别,是在于有没有“击球意识”,即挥杆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打球”;如果是,就是“击球”;如果不是,就是“试挥杆”。
不少球友都提出过这个问题:有的人明明就是“击球(目的是为了打这个球)”,但碰动了球之后,死活就不承认是“击球”,非得说是“试挥杆”,或者反过来,明明是“试挥杆”但硬要说是“击球”,怎么办?俺的观点是,这个就只能取决于“诚信”这一高尔夫精神的约束了——是不是为了“打球”其实当事人自己再清楚不过,非不认账是要付出“名誉”的代价的。
(2)规则规定,在发球台对球进行第一次击球后(不管有没有打着),这个球便进入了“使用状态”;摆动杆头碰动了球,属于“静止的球被移动”,违反了规则18-2a,罚1杆,并必须把球放回原位。
(3)把球捡起来放回到球梯上,正是按规则18-2a行事,没有问题;再打是第三杆(计入一杆罚杆后)。
所以,在球道上再打是第四杆。
案例2
发球台,第一杆击球打空,只好再打;再打之前觉得原来的球梯架得有点高,便连球带梯往下按下去一点,然后把球打到了球道上——在球道上再打是第几杆?为什么?
(1)和案例1一样,计算一杆。
(2)第一杆之后,球进入了使用状态;在发球台打第二杆之前把球和球梯按下去,相当于自动选择了“一杆加距离(规则27-1)”的处置方法,再打是第三杆。
所以,在球道上再打也是第四杆。
有的博友回答说,把球和球梯按下去属于“静止的球被移动”,而且没有恢复原状,属于“在错误的地方打球”,应该罚2杆,再打是第四杆,在球道上是第五杆。
这里面的细微差别,在于这个行为是发生在发球台上。
第一杆打空后,球还在球梯上,本来是还要在发球台打第二杆;球员在打第二杆之前把球和球梯按下去,等于是重新架梯打第二杆;由于球已经处于“使用状态”,所以重新架梯等于“一杆加距离”,加罚一杆。
这和打了一空杆后在发球台换一个地方再架梯打是同一个性质的情况,都是相当于当事人自动选择了“一杆加距离”的处置;这种情况下,规则27-1(一杆加距离)优于规则18-2a(静止的球被移动)。
把球和球梯按下去实际也相当于“重新架梯”,包括连球和球梯一起先拔出来原地再插回去也是一样。
进一步分析:“把(使用的中)球和球梯按下去”这一行为,可以同时适用两条规则来比照:一是“静止的球被移动”而且没有放回原位,一是“一杆加距离”,按前者处置要罚2杆,按后者处置则只罚1杆;考虑到球员这种行为不是恶意的为了故意不正当得利,所以按较轻程度的处置。
案例3
果岭边,同组的几个人推杆特别慢,A的球童站在一边看得不耐烦,便自顾自拿起A的S杆练习短切——A要不要被罚杆?为什么?
这个案例有点诡异,来源于一裁判朋友说的故事:球员准备攻果岭,想不好到底该怎么打,他的球童自告奋勇示范着打了一杆——喏,就这么打!
很显然,这种干法是必须罚杆的,但到底怎么罚、依据那一条规则?我们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
第一种意见:按7-2(练习击球),理由是球童违规等同于球员违规,而球童打那一杆属于“练习击球”。
俺不同意:虽然球童违规确实是等同于球员违规,但球童不“等于”球员,因此就算是球童练习击球,也不等于球员练习击球;7-2是规定球员不得练习击球,但没有说球童不得练习击球,也就是说,找不到球童练习击球是违规行为的直接依据,怎么能按7-2处罚?
第二种意见:按规则1-4(公平原则)处置,比洞赛本洞负、比杆赛罚2杆。
对故事中球童的行为不进行处罚是不可能的,否则这比赛就没法打了:每一杆都先让球童示范打一下;但规则其他条文中又找不到如何处罚的依据,只有1-4好像还说得过去。
为了看看其他人的意见,俺编了这个案例3。但球童在果岭边练习击球和在一洞中直接打一杆又不同,到底要不要罚杆?俺到现在也拿不准,还要继续听感兴趣者的高见,包括这个故事中的情况应如何处置。
再延伸一点:如果案例3中的球童是在果岭边给他的球员直接示范如何切球,怎么处置?要不要罚杆?
如果球童在球道上自己练习击球呢?
再次欢迎和感谢博友的参与!
前一篇:欢迎讨论:几个有意思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