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番大实话: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2011-10-22 16:20:48)
分类: 高球随笔
俺现在写博客大抵都是围绕“规则”打转转,俺的后花园也基本上离不开与“规则”有关的话题。
 
无他,“喜好”而已。
 
俺确实是费老鼻子劲从“初级”到“中级”到“国家级”考了“证”,但这和“裁判界”无关,和“业内人士”更是八杆子不搭界,依然只是因为两个字:喜好。
 
道理很简单:俺自个儿现在干的和今后干的工作都不可能和高尔夫“业界”挂上任何关系,打球也好、“鼓吹规则”也好,都是属于地地道道的“个人业余爱好”。
 
提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的一些感慨。
 
博友小丫头写了一篇纯粹讨论规则问题的博客《切勿过于依赖你的球童》,有匿名者留言:你真恶心!理由是“最烦你们搞规则的”,后面还加了一句:还有那个风尘子,比你还恶心!
 
俺看到这个帖子后,特意给小丫头留贴:小丫头可千万别泄气噢!规则意识的普及路漫漫,受些委屈、挨些骂都是免不了的,反正还有俺这个“更恶心”的给你垫底,要HOLD住!
 
前几天就裁判与球员的关系问题写了几篇,也有可能是被触疼了什么神经的,大费心思来了顿冷嘲热讽,俺看下来虽然觉得很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很耐心的一一给予回复。
 
也曾有博友给俺留贴(俺倒不认为有什么恶意):赚多少钱了?这么多比赛?俺回复:俺干这个是和钱无关的,义务吹鼓手。
 
俺不知道正儿八经的裁判们做一场比赛能“赚”多少钱,俺自己只是局限于在业余爱好者中逮着机会就做规则的吹鼓手,说到真的去做比赛(裁判圈的术语),则既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说实话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偶尔能有机会现场学习学习、见识一下足矣;高尔夫场上裁判的活既苦又累,一点也不好玩,俺平时吹吹小喇叭什么的就已经够花精力了,才不想再多凑这种热闹。
 
做了这么久的“吹鼓手”发现,虽然有“最烦讲规则”的,也有因种种理由咬定Notouch、“流氓规则”不放松的,但愿意学规则、用规则的业余爱好者依然有不少,博友圈、球友圈中的规则氛围也渐趋浓厚——这一点从平时大家关于规则问题的频繁交流中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高尔夫规则毕竟有其很强的专业性,大部分甚至可能绝大部分业余爱好者确实很难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刻意去学习规则、琢磨规则,这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球友愿意学规则、用规则,大家对规则的关注程度自然也就会越来越高,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规则的普及程度也会越来越广。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客观地说,俺风尘子如此执着地学习规则、叨咕规则的这种喜好,应该刚好能起一点“煽风点火”作用,对促进规则氛围的营造应该也是有益无害;另一方面,真正的“专业人士”或“业内人士”可能还很难有俺这种特别的优势:说规则的事时不用特别顾忌什么“丢面子”(万一说得不对、不严谨、不专业等),聊规则的案例时不必太忌讳会不会有人怀疑是“影射”谁,就规则问题发表一些观点时也不必担心什么“江湖地位”、这“圈”那“派”的等等。
 
记得俺请李今亮老师审阅那本《高尔夫常用规则与示例(业余爱好者适用)》的小册子时,曾经忐忑不安地问:我弄的这种东西到底行不行啊?李老师的回答让俺颇感欣慰:行啊,这种普及性的东西还真只有你们业余的写合适,我们搞专业的还真很难写出你这种写法!
 
想想也是,俺那些一般业余爱好者看起来可能比较熟悉甚至可能比较“亲切”的“球话”,如果让专业人士来说,搞不好就会有人质疑其“专业水平”,包括专业人士自己可能也不容易把那些“大白话”说出口来,好比医生一开口就是“腹泻”、“体温”之类,我们自己说则是“拉肚子”、“发烧”等。
 
譬如,说到比杆赛的有关规则时,俺可以来一句“同组球友”拉到,专业人士就得中规中矩的用“同组比赛者”来表达;俺可以说“一边的”、“一伙的”等,专业人士就得说是“伙伴”;俺说“球下水了”,专业人士就得说“球进入水障碍区”,等等。
 
早期,俺们球队的队长老兄曾感慨地说俺是“把打球当学问来做”;现在俺是长期和“规则”较上了劲,还真有这么个“做学问”的味道了,而且这“学问”确实还挺高深,足够充实俺的“业余生活”。
 
所谓“被名博”(其实也就是写东西多一点而已)的滋味有好有赖。好的一方面是能有感兴趣者多关注,免得俺对空吹喇叭,那可一点也不好玩;赖的一方面是无形中增加了一些世俗的压力,因为弄不好就会有人用这个本来完全属于“浮云”一类性质的“名”来看你。
 
要说呢,在博客上说说“规则”什么的本应该是最不容易“惹事”的,“技术性探讨”么!所以,一般情况下俺的后花园算是比较清净的,没什么其他的是是非非;俺自己的想法很简单: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俺反正就逮着“规则”说事,对“规则”感兴趣的肯定能从中有所收益,不感兴趣的自然不会费那么大劲去动什么脑筋,逛逛就逛逛,来看看热闹也不会吃什么亏。
 
俺的心态也还算行。既然是“吹鼓”,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误人子弟”,也就是尽量不要把规则给搞错了或说走道了;一方面万一发现有错漏什么的(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俺也会客观对待,第一时间加以改正,自己也能得到提高;俺不仅一点也不忌讳“反驳”、“争论”、“批判”等,反而衷心希望经常能有一些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无论“匿名”还是“实名”——前提是“就事论事”,不要搞什么讽刺挖苦、人身攻击、恶语相向等,真没有什么意思,何必呢?谁有那闲功夫还不如下场去多打几场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