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手”的体会和讲究
(2011-07-01 12:59:48)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球友、博友都在不断加入“规则吹鼓手”行列,在众多有心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规则之风”一定会愈来愈盛。
“吹鼓手”这个活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不少“讲究”;依俺自己到处“吹鼓”的实际体会来看,有几个环节的问题可能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1、打铁的自身要硬
这是最为至关紧要的一点,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吹鼓”自然就成了笑谈。
这个“好”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规则懂得多与少问题不大,大家都是学习;但在对待规则问题的态度上,“吹鼓手”绝不能自己给自己马虎。
第二,尤其在实践“高尔夫精神”上要自己时刻警醒。“诚信”、“自律”自不用说,“吹鼓手”如何尽可能做到“随时为他人考虑”更为要紧。
说一个前几天俺自己经历的故事。
和几位球友PK,四个人乱拉,我和L还单独挂杆。
L很多年以前在银行干过,数字书写特别规范,总嫌我记的杆数像鸡爪子,每次一起下场都是他记杆。
我们俩一台球车。打了大概5个洞的样子时,我无意中瞅了一眼计分卡,发现第一个洞记成了帕,而实际是+1,便提醒L:这个洞你记错了!
仔细一沟通,原来他看我第二杆就攻上了果岭环平旗杆的位置(四杆洞),而他自己开工就连OB带救球蛙跳的弄了个手忙脚乱,根本没顾得上细想,自然而然地以为我是帕。
我告诉他没有能保帕,要改回来;L大拇指一竖:好!
到第7洞,我开球失误,下水;水前罚杆抛球,刚好是一片深草区,想用三号木挽回点距离的想法也打消了,直接用铁杆过度;长草拉杆,又进入左前方的红桩区,再次罚杆抛球;第5杆打低,落在球道沙坑沿长草;第6杆只放到离果岭130来码处,准备用10号铁攻果岭,大概是身体太疲劳,松松垮垮没捏住杆子,还没有做好站位,杆头就掉下来把球碰开好几公分——又得罚1杆。
除了两次下水外,我这些丢杆的情况包括L在内谁都不知道,因为互相的球位都隔得挺远;等上了果岭,L很轻松地告诉他的搭档:怎么推都没问题了!然后笑嘻嘻地看着我:+4?
我苦笑:哪止!+6啦!(加上动球罚杆是8上,还整了个3推)
L以为我是故意气他:那我真的就记+6了?
我说明了原委。
L非常感慨:哥们,你这个确实做得好!服!
我说:不敢不做好啊,我这个所谓的“裁判长”名声在外,总不能让弟兄们笑话么!
2、得多花点时间正儿八经学学规则
既然是“吹鼓”,就不能再靠一些“道听途说”、“想当然”、“以讹传讹”的东西来作为依据,起码得好好花上点功夫读读规则条文才行。
这里俺给有心的球友提供几个建议途径:
第一,争取找机会参加中高协举办的初级裁判培训班,每年都有好几次。
第二,可以去搜狐体育高尔夫频道“中国高尔夫裁判圈”下载2008版的规则中译本(http://sports.sohu.com/s2010/golfcp/),全面通读几遍。
第三,感兴趣的俺可以提供自己编译的通俗读本《高尔夫常用规则与释例(业余爱好者适用)》电子版。
3、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注意方式方法
(1)在场上千万不能以“规则老大”自居,好像就只有自己是对的。业余爱好者在规则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权威”,都是学习,不是谁“嘴大”谁说了算,只有“规则”本身才能说了算,谈不上一定要“听谁的”。
(2)不要因为自己对规则懂得稍微多一些就有意无意流露出对规则知识相对贫乏的球友不耐烦、不高兴、一副高高在上甚至“不屑一顾”。
(3)要以“规则”服人而不是以“声音”服人;当你说服不了对方时,首先要检讨的是自己到底有没有弄清楚、有没有说明白;在大家都只是就事论事探讨规则的前提下,说不服对方时只能进一步反省自己的能力,而不能一味责怪对方“不讲道理”。
(4)很多规则问题都不是一次两次或一天两天就能整明白的,在确实不能当场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要及时“鸣锣收兵”,切忌“不依不饶”,否则很可能会把大家都给“吹毛了”,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伤感情——在争论激烈的情况下,作为“吹鼓手”本身要更多的体现谦让、大度,不然会给人一种“欺负人”的感觉。
(5)主要还是以“从我做起”为主旨,尤其是在非“比赛”情况下,对于球友的无意识违规行为一般还是重在提醒、纠正、交流,不能太过动不动钉是钉、铆是铆,搞得和“寸土不让”似的——毕竟平时球叙你不是“裁判”,没有这个“执裁权”。
(6)对于一些实在不愿意按规则行事的球友,要么就想办法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慢慢影响,要么就不参加PK什么的,各玩各,实在不行就干脆别在一起玩,不好“强加于人”;打球的人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玩法,高尔夫精神的推广和高尔夫规则的普及需要假以时日、更需要大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