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餐之后的回味(四):典型规则案例

(2011-06-16 22:19:12)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球随笔

历届博友会活动中,这一次的规则氛围无疑是最为浓厚的。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这次活动专门设立了“裁判长”这么个角色,但更多的还只是一种“符号”意义;要说这几天的赛事活动博友们在实际执行规则上是多么的“正规”,那真还差距很大,最主要的还是一种对规则氛围的体会和规则意识的强化,重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正是从这一角度考虑,俺把这几天赛事活动中收集到的一些典型规则案例做了一番整理,供众博友分享。

 

1、关于14支球杆的规定

一般打球的人都知道,下场不能携带超过14支球杆,否则违规;但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只要宣布了“不用”,多余的球杆带下场就没有问题——实际上宣布不用也不行,在场下的球杆数量只要超过14支就会挨罚(在一轮比赛中最多罚4杆或两洞负),宣布不用的唯一作用只是可以避免被DQ

华堂排位赛,票友的球童向俺报告有15支杆,经告知票友,下场前他专门拿出一只4号铁放在了会所。

 

2、关于记分卡

凡比赛活动都不可能由球员自己计分的,必须是委员会指定的记分员;我们这次是指定同组球友两两互相计分、签名,不少没怎么参加过比赛活动的博友明显不习惯,经常都是过了好几个洞才忽然想起来一拍脑袋:哎呀,你刚才的几个洞是什么杆数啊?

也有些博友对这种两两互相计分不以为然,认为太麻烦,没必要;虽然高尔夫运动确实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但规则为了保证尽可能在程序上避免球员可能“作弊”的漏洞,有不少类似的规定。

不按规定计分(包括自己或球童计分、没有球员本人或计分员的签名、少计杆数等)的处罚:DQ

 

3、关于“打错球”

这次出现过好几次打错球的情况,一般都知道打错球是要挨罚的,但到底怎么罚、罚完怎么办,还是有不少博友犯迷糊。

打错球的处置:罚2杆(不是罚1杆),对错球进行的击球统统不计杆数,且必须找到正确的球(自己的使用中球)继续完成本洞;如果实在找不到,按遗失球处理,再罚1杆后,回上一杆的地方重打。

这次还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打错球”案例。因为只是就规则讨论规则,为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都用代号来描述,当事人也完全不必对号入座,权当学习交流就好。

某组出发前大家都互相确认了球号、品牌,其中ATitlist4号、B是同样品牌的2号;某洞,两人击球后的球在球道上只相差 两码左右,轮到A先击球;A看到后面的这个球是4号球,没做多想就打了一杆;B准备击球时一看,剩下的那个球是4号,马上觉得A打错球了,因为自己的球是2号;球童说没有错,是4号,B前一洞有一次下水,球童换成了4号球,没有告诉BB再仔细看了看那个球,还是认为不是自己的球,因为自己的球要新一些。

A不认为自己打错了球,因为自己本来就一直用的4号,B也没有告诉大家换过球了,甚至连B本人都不知道换了4号球。

由于B的球童确实是在之前已经把2号球换成了4号球,实际上这时候A也不能完全确定刚才打的那个球还是不是自己的球?两个球的“新旧程度”固然可以作为辨别参考,但毕竟开球时都是没有用过的新球,不能百分之百肯定。

按规则该怎么处理?

这种情况在规则上属于俩人都无法确定和辨认自己的球,都只能做“遗失球”处理,俩人都必须罚1杆回上一杆的地方重新打。

可能有人会问:B换了球没有告诉其他人,谁知道是不是他的球?是不是应该罚B

规则并没有规定换球时“必须”通知同组的其他人,所以B的这种做法本身并不违规;但也正是因为B随后无法提供足够的依据来区分和辨认自己的球,所以就只能也按“遗失球”对待。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场上互相确认球号、换球时主动通知一声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否则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纠纷。

 

4、关于“错误的果岭”

按照规则的定义,正在打的本洞果岭之外的其他任何果岭(包括本洞的备用果岭、其他洞的果岭、练习果岭)都属于“错误的果岭”。

球落在错误的果岭上时不允许就地击球,否则属于“在错误的地方击球”,罚2杆;补救方法:免罚杆,在最近补救点一杆范围、不更靠近球洞抛球。

本次活动中还真就出现了打到错误的果岭的情况。

 

5、关于“触及推击线”

规则161a  球员在果岭上不得触及推击线(包括在指示推击线的过程中),但下列情况除外:

——移走散置障碍物,但不得向下按压任何物体

——进行击球准备时将球杆放在球的前面(但不得向下按压任何物体)

——进行测量时

——拿起球或放置球回原位时

——向下按压Mark

——在果岭上修理旧的球洞埋迹或球痕时

——移走可移动妨碍物时

违反规则161a的处罚:比洞赛本洞负,比杆赛罚2杆。

威虎兄的两杆就是因为违反这一条规定(在果岭上触及推击线)给丢掉的。

部分博友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如果我没有实际“获利”,为什么要罚杆?譬如,用推杆的握把协助瞄准时点到了推击线上,能有什么“获利”?有必要罚么?

记得去年参加国家级裁判培训时,冯力源老师现场示范过一个例子:球位旁边有树枝影响挥杆,球员用手把树枝扎起来,后想想不妥,在击球前又将其回复了原状,问罚不罚杆?

俺当时就回答错了:不罚,所想的理由正是认为球员并没有实际改善其挥杆环境(回复了原状)。

实际上,当规则明确规定不允许做的事你去做了时就得挨罚,至于是不是已经在事实上产生了后果(获利等),并不会成为免罚杆的理由——这便是所谓的“规则就是规则”。

 

6、关于“慢打”的问题

很多博友不知道“慢打”实际上也是一种违规,以为最多涉及到“礼仪”,其实不然。

在正规比赛中,裁判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计时”——每个组完成每个洞的具体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一旦发现超时就会被裁判盯上,确认“延时”后,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罚1杆,第三次罚2杆,第四次DQ——这些计时都是由裁判人员直接掐表,不会和当事球员啰嗦的。

虽然我们的博友会活动不可能做到事先宣布完成各洞的时间这么正规,但少数组“慢打”的现象害是很明显的,对后面的组影响很大——这是一个需要在平时就特别注意自我纠正的不良习惯。

 

7、关于“宣布不可打”

观察发现,一些博友可能还是没有充分体会到利用“宣布不可打”这一规则的好处,俺这回就亲眼见到一些博友不少次“蛮干”的情况:明摆着把球打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宣布不可打,最多也就是付出“1杆”的代价,但不管三七二十一抽出杆子一顿乱锄,损失的可就远远不止“1杆”了——俺第一天巡场时便见到过好几杆下去都没打出来的。

 

8、关于如何充分利用规则

据大俗大雅事后交流,他因为在一红桩区内“无理击球”而浪费了好几杆——如果直接按红桩区处置,罚1杆抛球,绝对不会多出那几杆。

11号和药师同组,俺们俩固定搭档打计哥和武术队员,就直瞪瞪地看着他把俺给“害”惨了(那天还有很多精彩故事,另文奉上):

四杆洞,我们已经和计哥、武术队员顶了两洞;这个洞我们俩开球都很好,计哥和武术队员开球都不理想,第二杆攻果岭双双下水;俺的第二杆攻果岭打偏进沙坑,3上;计哥5上、武术队员4上,这个洞明摆着是把他们吃定了!

药师好好的一球攻果岭,应该也就是160码左右,打短,有可能在红桩外的长草中遗失,打暂定——这个可以原谅,酱油哥也会偶有失手的么!

过水边找球,居然发现球卡在红桩区内半露出水面的几块大鹅卵石缝里!

看药师在水边盯着球转来转去的,俺喝问:你想干啥?这球未必还能打?!赶紧回对岸去补球吧!——球没有越过红桩,只能回水那边去罚1杆打第5杆(水里面的击球要计算一杆)。

这哥们转悠了几圈后,竟然真的抽出杆子准备去击球!

俺在旁边看得痛苦之极,转念一想:人家是在业巡打过酱油的,或许有啥秘不示人的绝招?打就打吧!

只见那药师眼露精光,龙行虎步,脚踩梅花桩,抄起打狗棒,对着果岭方向奋力一击,得!小白球直接弹回后面的水里去了,拜拜!

可气的是,酱油哥大袖飘飘回对岸打第5杆又干下水,最后竟弄了个7……

 

“规则是帮助球员的”——俺特别希望通过这次的博友会活动,能有更多的博友更深切的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而不是有意无意对规则总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没来由的“敌意”。

 

9、关于“有意”与“无意”

受规则氛围的感染,这次在活动间隙和众多博友就规则问题进行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交流,虽然常常有聊得筋疲力尽的感觉,但内心总是特别的愉悦。

 曾经有不少博友谈到这么个话题:规则对“故意违规”和“无意中违规”的处置有什么差别么?“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量刑都有很大程度不同的。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分析。

(1)规则已经有明确规定的

这种情况就无所谓“有意”和“无意”之分,犯到哪一条就按哪一条处罚,规则也不会去考虑追究你的动机。

例如,沙坑中击球前用球杆碰沙(为防止摔倒除外),碰沙了就罚2杆,管你有意还是无意;还有很多,如静止的球被球员自己移动(罚1杆放回原位)、击球后球撞到自己的球童身上(罚1杆在球停下来的地方打下一杆)等。

所以,但凡遇到这样一类情况的违规,当事人都用不着再去无谓地强调“我不知道”、“我不是故意的”、“没有人告诉我”等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只能老老实实认罚,“规则就是规则”。

 2)需要通过动机来判断是否违规的

例如,球员在果岭上远远地把球连抛带滚给自己的球童,违不违规?因为在果岭上滚球测试果岭速度要罚2杆。

如果由裁判员来处理,一般不会简单做出“罚”或“不罚”的决定,首先会询问球员:你这样做的目的是干什么?如果球员回答“我只是想把球丢给球童”,则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球员说“我想看看果岭有多快”,那当然是必罚无疑。

这位说了:如果球员一开始这样做的目的本来就是想测试果岭速度,但就不说真话,也不罚?

这就体现出高尔夫运动执裁的一个特点了:裁判只能基于球员是说“真话”的前提来进行判罚,而不会(也不可能)去调节或判断球员的价值取向,因为高尔夫是一种基于“诚信、自律”的运动。

当然,尤其是在职业领域,球员“说假话”的代价是相当巨大的,一经证实就不会是简单罚杆或DQ那么轻松,世界各大高尔夫赛事中因挑战道德底线而被重罚的例子绝非鲜见。

 3)需要通过动机来酌情裁量的

譬如,果岭上踩踏了同组的推击线,一般不会挨罚,会仅仅局限在“礼仪”范围来处置;但如果是故意去破坏对方的推击线,则属于违反规则12(影响球的运动)的行为,罚2杆,情节严重时还会直接被DQ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