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枣没枣先打一杆:鼓吹鼓吹而已
(2011-05-25 16:24:10)
印象中“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好像是北方地区的俚语,意思是对打不打得到枣子并不抱多大指望。
由“为北海高协叫一声好”引发,这几天就“流氓规则”的老话题连篇累牍写了好几篇,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博友也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地各抒己见,既有点热闹,也很有点意义;俺自己其实就是这个“有枣没枣先打一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鼓吹”规则——倡导球友们尽可能慢慢习惯按“高尔夫规则”打球。
Notouch也好、“大流氓”、“小流氓”也好,正如有博友说的,既然在现实环境中存在(而且还是“广泛存在”),当然就有其理由和相应的“群众基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绝不是俺风尘子在这里咋呼咋呼就能轻易撼动得了的。
俺非常喜欢“风吉柯德”这个戏称,也特别中意俺自封的这个“规则吹鼓手”角色。
曾有博友跟帖留言:真是难得有关注规则比关注打球(还多)的哈!
俺倒还可以再补充一点:在Notouch、“大流氓”、“小流氓”满天飞,谈到“球场规则”便或是新鲜、或是头疼、或是叹息、或是不屑、或是冷漠的高尔夫大环境下,一心“鼓吹规则”能像俺这么痴顽的,在业余爱好者中大概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另类”了!
不是“风吉柯德”是什么?呵呵。
令人欣慰的是,“风吉柯德”大海中一滴水似的努力也并不是全无成效,而“吹鼓手”的队伍也更是眼见得越来越壮大,身体力行推崇高尔夫精神、主动自觉尊重高尔夫规则的球友目前虽然可能还是少数派,但总有一天会在国人中成为主流,哪怕这“一天”也许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对此俺充满信心。
大约是两年前,俺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加球友,每逢俺和他在场上“讲规则”时,基本都是“不屑一顾”的态度,有时候甚至还会不轻不重地讥讽几句:你拉到吧!我们又不是打PGA,不要动不动给我来什么“国际”规则,这是在中国,打球就是打球,轻松一点,搞那么复杂干什么,等等。
现在,这位仁兄绝对已经是规则的模范执行者和自觉宣传者,不仅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实践“应该按规则打球”,在俺耳濡目染之下,对规则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早已经足够对付场上遇到的大部分情况。
身边类似这位好朋友情形的球友还有不少,这个队伍的规模至少已经不是“个位数”,都是从一开始对规则的敬而远之、不以为然等,逐渐转变到自觉远离“流氓规则”、从“球场规则”中发现和体会到了更多乐趣,甚至还有不少球友在不同场合及以不同方式也自然而然地做起了规则的“吹鼓手”。
熟悉或不熟悉的博友中如erma、大木瓜、阿瑟、西北、不懂规则等等(恕一时很难都想起来一一列出),也都算得上是经常遥相呼应的“规则吹鼓手”。
倡导“按规则打球”,并非是要矫情到哥几个平时下了场都和参加业巡赛似的多话不能有一句,弄得在场上一个个如临大敌、“杆杆见血”,抛个球还要先做上标记用杆子量好了才算,或听到有人问了一声“你刚才用的几号杆”便立马在旁边来一句“罚2杆”——既没有这个可能也更完全没有这个必要,除非是谁“有病”。
实际上,只要当事人真的都愿意以“高尔夫精神”作为一种自我约束,在“球场规则”下打球照样可以“小赌怡情”,照样可以“快乐高尔夫”;至于一提到“球场规则”便畏之如虎,“太复杂”、“容易争议”,说到底还是因为太缺乏对高尔夫规则的了解和实践——那些“以赌为乐”、“不赌不玩”的自然不在此列。
所以呢,俺杆子也打过了,有多少枣子先不管它,再就“流氓”什么的话题去做过多演绎或辩论也不见得有太多实践意义,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俺也就一普通高尔夫爱好者,既不是什么“官方人士”、“专业人士”,更不是什么“卫道士”,无非是对规则兴之所至、鼓吹鼓吹而已,还是再回到俺“吹鼓手”的角色,在俺的后花园里时不时多播撒些规则的种子,争取来个萤火之光也放小彩。
前一篇:在“高尔夫精神”的框架下解决争议
后一篇:摘编:中国的高尔夫裁判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