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一番心里话:兴趣+心愿
(2011-05-10 17:14:18)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有博友发纸条问俺:您怎么会写那么多规则的文章?是干这一行的么?——莫不成这位博友一不小心也将俺划入了老詹“把高尔夫当工作”之列啦?
此问倒是勾起了俺的一些思考:是啊,隔三岔五就整出点“规则”什么的,好像还真有那么点“高尔夫从业人员”的味道......
其实大不然。
俺的“工作”和“高尔夫”八杆子打不着,虽然确实是一地地道道的高尔夫爱好者,但毕竟也还只是“业余爱好”而已,离“退休”好像也还差得远,怎么也还到不了把精力都放在与高尔夫厮守的地步;可能毕竟俺是干咨询的,码起字来动作快一点,也就有点“高产”了。
再说,“奶粉钱”虽然是不用挣了,可俺还得给自己想办法多扒拉点退休金不是......
回到正经话,还是说这个“规则”。
对规则问题的琢磨一开始纯粹是兴趣使然,到后来才发现越琢磨越有味道,简直称得上“博大精深”;有一段时间曾经出现错觉,以为转来转去反正就那么34条,直接和俺们业余爱好者有关的就更少,会不会有一天觉得没什么可以琢磨的了?——当然,很快就知道这只不过是自己“不知深浅”的一种表现罢了,现在想想都特不好意思。
琢磨多了自然就希望和爱好者共同分享。
高尔夫这玩意和其他形式的体育运动相比确实有其特别的地方。俺比较熟悉和了解的是乒乓球,打小就有一定的基础,还曾经正儿八经参加过一些像模像样的比赛;乒乓球当然也有“规则”,但也许只要花上那么小半天功夫就能整明白,“比赛”也好、“玩玩”也好,都够用,一般也不会在“规则问题”上产生什么大的歧义。
譬如,玩乒乓球时接球、回球都不能把左手(右手球员)放在乒乓球台子上,谁也不会为这个“规定”伤脑筋;高尔夫却大不相同,如果不在“规则”上多少花点心思,则很可能打了几年球都还不知道一场“规矩”的球究竟应该怎么玩。
估计打乒乓球的爱好者极少有专门看“乒乓球规则”的,打过十场八场下来也不会有什么“规则”方面的疑惑;而如果没有实际阅读过高尔夫规则的一些基础条文、没有专门学习过一点高尔夫规则知识,则对打高尔夫的“规矩”之理解和运用就会千差万别甚至千奇百怪。
设想一下,如果对方是一个在乒乓球台子上用手抓起球来往对过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这没什么”的“爱好者”,这球还能和他玩得起来么?同样的道理,大家下场一起打高尔夫,如果你自己明明知道“静止的球被移动”要罚杆,对方却非要坚持“不就是碰了那么一下么?有什么了不起?罚什么罚”?这球还能玩出味道么?
所以,越琢磨到后面,越觉得打高尔夫真的要学规则、懂规则,不然就不叫做“打高尔夫”,真的是成“锄地”了。
和球友们打交道多了,发现一般业余爱好者“懂规则”的确实太少,原因就不在这里多分析;怎么办?无非是两条:第一,大家都继续这样“稀里糊涂打球”,地球也照转,是没什么了不起;第二,指着有朝一日能更多的普及高尔夫规则知识,大家都能在“规则”的前提下“规规矩矩打球”。
当做一个事去“普及规则”当然不是俺风尘子应该干或干得了的事,既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个本事,更不用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有几斤几两——“普及规则”大体应该是中高协和各地高协组织的责任与义务。
但是,现实环境是,从中山温泉球场算起,高尔夫登陆中国大陆也就那么短短的十来年时间,要做的事还多得很,光是台面上的功夫就够得忙乎的,也许“有关部门”还根本就没有精力来顾得上俺们这千千万万的“业余爱好者”——俺们不就是“玩”么!怎样不都是“玩”?
所以,认真说起来,在如今的业余爱好者这个圈子里,“规则”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至今为止没有见到过正儿八经出版的“官方”最新规则本本,更不用说适合业余爱好者学习的规则资料;除了这几年中高协组织的裁判培训班,很少发现各地高协专门组织“规则培训”、“规则讲座”一类活动的;散布于各球会、练习场的教练们,除了教教“挥杆”外,恐怕也极少有把“规则、礼仪”作为一堂课来讲的。
各球会就更是敞开大门,“来的都是客”,谁都可以扛着个球包下场开抡,至于“规则”么......呵呵。
那些有条件、有水平的业内专业人士,本来最适合“普及规则”;但他们连“专业”的活都不够忙乎的,也就更难指望他们能有精力来做这种大众化的“普及”工作;而且,“专业”的人一般都更习惯使用“专业”的语言和“专业”的方式,要让他们用俺们业余爱好者耳熟能详的“球话”来阐述“规则”,恐怕多少也有点勉为其难。
以上这些“现实”,大概也就是“流氓规则”满天飞的原因之一吧!一味指责“流氓”也有问题——没办法知道如何做“绅士”还不就只好先做“流氓”?不还是要打球的么?
俺离“专业”当然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比较起没怎么在“规则”上下过功夫的业余爱好者来,应该又有那么点优势;从“初级”、“中级”到“国家级”一路考下来,虽然有人总要时不时讽刺俺一下,但俺自己确实还是为所下的这一番苦功而满意的——俺一半老头可也忒不容易,这“证”那“证”靠“蒙”是扛不回来的,只有俺自己才知道在这上面花了多少心血;偶尔也确实会拿“证”来说事,但那不是为了“显摆”、“得瑟”,是高兴,是欣慰,是自豪。
说到底,俺又不可能靠这个来挣退休金,有什么好“显摆”的?
当然,什么“证”也不能说就一定能代表了有多高的水平,混了几十年俺这点自知之明应该还是有的;有一位博友说的观点俺特别赞成,俺这个后花园说白了也就是努力给感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一个规则知识交流的平台而已,既谈不上什么“绝对正确”,更谈不上什么“权威”,无非是图一个善意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包括俺平时应邀为各种业余赛事做什么“裁判长”,如果是从个人角度而言,说实在话一点也没意思、一点也不好玩:既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几个小时下来又累得要命,远不如做“嘉宾”打一场球来得痛快;再说了,这些业余赛事的所谓“裁判长”实际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基本不会有正式比赛那样被请到现场去做ruling的,一个人在场上做孤家寡人的“裁判长”本来也不可能管到一场球的;场上的人记得的可能还知道有“裁判长”这么一说,不当回事的自己该怎么玩还怎么玩;如果不负责任一点,在开球仪式上露个面之后,俺即使是回会所睡大觉也没人管你。
俺不这样做。
每次干这种事,俺都会当做一次义务帮助大家强化规则意识、学习规则知识的大好机会;不管在场上打球的人需不需要,俺开球后都会一直在球场上转悠,目的不是为了逮着“罚”谁,而是趁这个机会努力为大家营造一种“规则氛围”,身体力行的为“规则”鼓与呼。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两年N次“裁判长”当下来,虽然也还是有人在场上对“规则”问题抱无所谓态度,有时候还可能给你带来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但“普及”的效果是越来越明显,认同的球友也越来越多,至少还知道不要当着俺这个“裁判长”的面违规——这不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么?
总的体会是,现在讲“规则”这个事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规则的普及还得要靠我们大家来进行“生产自救”,光是发牢骚、讲怪话、抱怨、“等救世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愿望,俺能做一点是一点,水平不够就好好学习,说错了就及时改正,众人拾柴火焰高么!
俺的心愿是:慢慢下来,打球的人在球场上的规则意识强了,规则氛围好了,规则达人多了,大家玩高尔夫更愉悦了,高尔夫也就更“高尔夫”了!
前一篇:球场上的“不为他人考虑”种种
后一篇:规则小贴士:找球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