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詹的纠结:OB OR NO?
(2011-03-17 09:56:37)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老詹童鞋今年第一场球毫不奇怪的引起了各路真假“詹粉”们的密切关注;老詹童鞋自己生怕开年第一炮不够“热闹”,还专门来了个“有奖竞猜”,果然比上一次发声呐喊“你们还在吗”更管用,留言跟帖的立马突破三位数!
好玩。
认真的老詹交出了96杆;认真的老詹打完这场球一直还在纠结:球道上越过OB桩跑到隔壁球道去的那几杆到底算不算OB?要是算OB,就不是96杆了,起码得再加10杆以上!
要说呢,这“OB桩算不算OB”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既然叫做“OB桩”,“不算OB”算什么?
不过且慢,经认真的老詹再次向球场反复调研确认,人家还真就肯定的回答说“那些OB桩不算OB”,目的只是为了警示打球的人,尽量不要把球打到隔壁去,以免伤人;人家还补充说了:打比赛的时候都会拔掉的。
这就是球会的不是了。
一般来说,怎么标定球场是球会自己的事(正式比赛时则是组委会裁判人员的活),只有“合理”或“不合理”、“科学”或“不科学”的差别,基本没有什么绝对的“对”和“错”。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蒙队长遇到的那块广告牌明明是“可移动”的,但组委会规定的当地规则就是把它定义为“不可移动”,那就只能按“不可移动”来对待,哪怕你只用一个手指头就能勾起来也不行;巴掌大范围的小坑里有沙子,既然人家组委会规定是“沙坑”,你就只能老老实实把它当“障碍区”对待,不能说“切!这么点玩意哪是什么沙坑”?
但是,不管怎么标定,有一个最起码的原则必须遵守:公开、明确。
譬如,北辰球会的说,插白桩只是为了“警示”而并不表示“OB”(俺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或做法基本可以归为“扯蛋”一类),起码也应该以“当地规则”的形式明确公示:球场上两球道之间的白桩仅对球员击球起警示作用,不标识“界外(OB)”,则谁来下场打球都不会有什么歧义;像现在这样只是由球童或球会工作人员在口头告知:“我们这儿的OB桩不算OB”,便多少显得有点滑稽,而且当然容易引起争议——打球的人谁不知道“白桩表示OB”?到了你这儿却来个“OB桩不算OB”,开什么玩笑啊?
回到老詹童鞋的兔年首场秀。既然大家事先就已经达成了共识,“球道之间的OB桩不算OB”,俺倒不觉得老詹在这个环节有任何“违规”之嫌,因为这既不属于“排除规则的应用”、也不属于“商议不遵守规则”,倒是和大家事先说好今天打金梯还是打蓝梯差不多一个性质。
而且,“如果算OB就会加多少杆”的推理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场球的成绩不可能“复盘”推算。
打球的都知道高尔夫没有“如果”。
“如果”那些白桩算OB,老詹童鞋的这场球既可能多十杆八杆、但也可能还会反过来少三杆五杆——俺前几天刚刚才写了一篇《杆数其实就是浮云》,发的便是这个感慨。
前一篇:可怕的信任危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