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呆学规则:到底还是发了“呆劲”
(2010-12-29 20:57:51)分类: 阿呆外传 |
阿呆当然一点也不“呆”。
之所以特地给自己弄了“阿呆”这么个绰号,其实是为了标榜他的一种个人认识观:什么事最好都不要搞得太复杂,还是尽量简单一点好。
譬如,关于“高尔夫”,关于“高尔夫规则”。
阿呆玩高尔夫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在球友圈里大抵也称得上“资深”二字。
阿呆已记不太清楚当初到底是怎么就玩上了“高尔夫”的,只知道第一次摸杆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迅速体会到了“绿瘾”的无比威力,不仅至今未见瘾头消退的迹象,反倒“愈陷愈深”、“看来这辈子都没救了”——阿呆自嘲。
阿呆关于高尔夫的“简单论”自有他的一番“呆理”:打球这玩意就两条,第一要看个人悟性,第二要靠下功夫,业余爱好么!别动不动就钻牛角尖,什么这理论那模型、这平面那角度的,都是人家开场子收徒儿讨生活才玩到的家伙什,咱“业余爱好”可犯不着,也惹不起,没的把自己给整晕了。
阿呆的“悟性”看来还可以,阿呆的“功夫”可没少下,圈子里出了名的“球痴”——单说六月酷暑天36洞完事还能直接奔练习果岭一口气切上几大框球就不是一般人干得出来的。
关键是阿呆还有这个“资本”:本地江湖上单差点“呆哥”响当当的名号那可是一杆杆打出来、一摞摞银子堆出来的!
到底是不是这么个“简单的”理姑且不论,不过用阿呆自己的话说,他在这方面倒确实是“吃过大亏”、有过“惨痛教训”的。
话说下场两年多之后,阿呆的球就玩得很是有模有样了,杆数大体都在80以内,哪天万一过了80杆那叫“这场球实在太臭了”;抚杆自得之余,阿呆忽然冒出个念头:改动作!
阿呆的球虽然打得好,动作还真就“很一般般”,尤其一号木,抡起来和江湖艺人耍大刀片子没什么两样,整个就是一“横砍”,架式还特恐怖——为这个阿呆可没少让球友们逗笑。
笑归笑,不服还不行:一般情况下阿呆的一号木都极少失误,基本不会出球道,两百六七十码的落点那也是常事。
不愧为“球痴”,阿呆一动了“改动作”的念头,立马便付诸行动;玩就玩好的,在多方打听、反复咨询后,阿呆竟然专门携杆远赴京城,一头拜在据称怀揣一大堆“国际证书”的某“PGA级教练”门下,准备下决心来它个“更上一层楼”。
阿呆对这次“改动作”的具体过程到底如何一直“秘而不宣”,只知道他从京城回来后整整两个月再没在球场上见到过其人影,谁喊他PK都是双手乱摇、高挂免战牌:不搞不搞!不会打球了!
弄得一干球友纳闷不已:呆哥这是怎么啦?不就是在什么PGA教练那学了几天么?这就看不起我们啦?
还有,后来阿呆只要听说哪位球友准备“改动作”,便一定会不避嫌疑、不厌其烦的给人家反复忠告:可别价!咱们都不是吃高尔夫这碗饭的,这么一把年纪了还改什么改?只能是“玩玩”而已啦!咱也没人家玩职业的那个条件啊!再说你这效果不是打的挺好么?还想怎么样?
也有关系亲近些的球友,曾死缠着问他京城之行究竟怎么回事,阿呆实在被缠的无奈才苦笑着略略透了点底风:人家倒确实“正规”,一上来就搬出一大堆我从没过的武器做什么“测试”,完事便告诉我球杆用的不对,要“量身定制”;接下来就是说我动作“整个都是错误的”,要“从头开始”,什么强势握杆、封闭式站位、无上杆挥杆、全平面模型之类,乱七八糟的一堆子讲究,哪还会打球啊?
阿呆一直觉得忿忿不平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在拜师前“先和那假洋鬼子PK一场再说”,“指不定谁干得过谁呢”!“人家武侠小说中学武艺的不也还得先拆上几招看看么”!
暂且不提。
说到“高尔夫规则”,阿呆的故事可就多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呆对“规则”的认识与态度和打球是一样一样的:别搞那么复杂。
阿呆一开始打球就自然而然的加入了“流氓”队伍——一色的“流氓规则”。
阿呆长居的这个地方本就是一二线城市,高尔夫之风兴起的也晚,打球的人扳着指头数到底也就那么两三百号;阿呆从摸杆下场起就只听说过“上山OB”、“下水OB”、“进长草OB”、“马路上照打”等“规矩”,很久很久都压根没什么“规则”的概念——没听说过。
就为了这个“马路上照打”,阿呆就曾经付出了几支杆的代价:一支是杆头磕坏、一支是杆颈打裂、一支是杆身打断。
虽然说“流氓规则”很符合阿呆的口味:简单,但阿呆在球场上也着实为此干过几次大架,其中最典型的有这么一回:
那应该还是阿呆打球第二年的事,第一次借外出办事的机会和当地一帮高手PK。
第一天倒是风平浪静,阿呆略略贡献了三五千两碎银;第二天来事了——对方一哥们的球刚刚好落在红桩外一堆很密实的乱石中,阿呆摸摸正在一点点干瘪的口袋,立马来了精神:哼哼!这下有戏了,看你怎么打?至少是“后妈”要倒霉了!
还没来得及看到“好戏”,只见那哥们不慌不忙把球拣起来,作势找地方要抛球。
阿呆一愣:干什么?!
答:怎么啦?
你怎么拣球了?!
怎么不能拣球?这里可以抛球的啊!
阿呆一听火冒三丈:什么?抛球?你不懂规矩啊?
同组的另外两位也奇怪阿呆为什么发火:这儿是可以抛球的啊!
原来,人家那儿的“流氓”不一样,在井盖上、马路上、石头上都是可以抛球的,说是“比较人性化”。
阿呆可不认这个:不是流氓规则么?抛球?没听说过!要能抛球我还能干掉了好几支杆?
争来争去的,最终还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虽然阿呆一百个恼火、一千个不愿意,过程中急眼了还妈啊娘的差点真表现出“流氓”相,到底没法子坚持;连气带火的,那场球下来也输了个一干二净——不过听说第三天又捞回来不少。
自打那次以后,阿呆才知道了“流氓规则”在各地也有不同的,有的差别还挺大;学了这个乖,阿呆再到一个新地方PK时一定会先问问清楚:你们这儿是什么流氓?
慢慢地,球打得多了,阿呆终于也知道高尔夫还有“规则”这么一说,从球童和一些貌似“内行”的球友口中多多少少也知道了什么“暂定球”、“两杆范围”、“水障碍”之类的“规则术语”;因为经常有同一种情况张三李四说的完全不同,这个说可以这样、那个说应该那样,为了自己给弄个明白,阿呆甚至还专门跑到书店去买了一本黄皮皮的规则本本来看新鲜,结果看来看去生气了:这什么玩意?天书似的谁看得懂啊?高尔夫规则有这么复杂?拉倒吧!
阿呆真正第一次在规则问题上有所触动,还是源于一次EMBA校友活动。
因为曾经作为特邀专家给那帮EMBA学员讲过一次案例课,加上本身在当地球友圈里又是名头不算小的“呆哥”,主办方便特意邀请阿呆作为贵宾参赛,而且郑重其事地把阿呆编在“高手组”,曰“好好向呆哥学习”。
那次和阿呆同组的几位都是特地从“发达地区”赶过来参加活动的,球技都还不错,尤其是在场上都属于那种崇尚走“绅士路线”的,一方面都很讲究高尔夫礼仪,一方面都是规规矩矩按“高尔夫规则”打球的,其中有一位据说还考过什么“裁判证”,正儿八经的“行家”。
阿呆那场球打得极为不爽:一是经常觉得特别尴尬,二是觉得在那几个人面前和小学生似的什么也不懂,三是这回的成绩是真的“臭不可闻”了——整整100杆!
阿呆的尴尬是因为“不像打高尔夫的”。
在第一洞发球台上就闹了个不大不小的动静:阿呆第一个开球,果然不愧是“呆哥”,小白球照例直奔两百大几十码开外的球道;轮到第二位开球时,恰好在下杆的要紧处,阿呆的手机忽然铃声大作,还是那种非常雄壮的进行曲,把发球台上那位老兄吓得一哆嗦,硬生生差点连球杆都给甩出去!
因为是第一次同组下场,又是曾经的“老师”加“贵宾”,那位老兄大概也不好说太多,只是不轻不重地开了个玩笑:我说老师啊,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好像不能开手机的吧?您平时下场都这样啊?看来我们今天得有点抗干扰能力才行噢!
阿呆当然不笨,人家话里话外的意思摆在那;再说自己也算是“有身份”的,在“学生”面前这个尴尬!赶紧一迭声的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搞忘了!
这种类似的“尴尬”场景后来又出现过好几次,因为阿呆平时都习惯了“没那么多讲究”;结果,一会因为在果岭上离人家太近而被示意站开一点,一会因为自顾自抢先击球而被善意提醒,一会因为在洞口边捞球走人而被罚杆。
总之,一场球下来,和人家这几位的“绅士风度”、彬彬有礼相比,除了偶尔打出几杆“好球”以外,阿呆的行为表现整个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人家那才叫打高尔夫”、“文盲啊”——这是阿呆在事后给自己做出的评价。
打完最后一洞阿呆还出了个一洋相:他最后一个推杆,其他人都静静地站在果岭边看着;等他一推完走下果岭,三位都同时摘下帽子向他伸出手来;阿呆一开始还以为人家是客气,想夸夸他的球什么的,其中一位却笑嘻嘻地:来,握握手,辛苦啦!阿呆又是一愣:辛苦?猛然想起自己今天的“弱智表现”才反应过来:这应该也是高尔夫的“规则”?赶紧手忙脚乱的把推杆往胳肢窝下一夹准备脱帽握手,结果一着急帽子掉地下了,弯腰捡帽子时推杆又砸到了脚背上,疼得龇牙咧嘴的,把几位乐得笑出了声——阿呆那个狼狈!心里那叫一个别扭!
阿呆那场球是生平第一次完完全全按“规则”打。一则是比赛要求,二则同组的都不是“流氓”一伙的,说都不用说自然而然的是打“比赛规则”,再加上人家还有一个“持证裁判”在那,阿呆这回吃的“规则”苦头大了去了——要不说“呆哥”打了100杆任谁都是打死也不信。
阿呆的态度倒是没说的,才两个洞下来,发现情形不对便主动申明:我可真是不懂什么“比赛规则”啊!反正都听你们的!规矩就是规矩,该罚杆就罚杆,该怎么的就怎么的,不用和我客气的!
那几位也真就“不客气”。结果这一“该怎么的就怎么的”,阿呆一会挨罚,一会被要求“按规则”怎么怎么做,半场球都还没完就加了大十几杆,其中一个四杆洞连罚杆带补救的就整整干掉了11杆——这球还怎么打?
用阿呆后来的话说就是“整个成傻子了”!
阿呆本来根本不想、也一点都不好意思再参加什么“晚宴”,只恨不得在第一时间“立刻消失”,无奈“学生”们实在是太过热情,硬是拽着他不给走,同组的那位“持证裁判”还特地和他坐在一台,很是诚心诚意地就“高尔夫规则”问题好好和阿呆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
这次的交流对阿呆的触动非同小可,尤其是还第一次认认真真地领教了一番关于“高尔夫精神”的演绎。
席间,“持证裁判”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这么一句:老师您是有学问的人啦,这打高尔夫为啥非要往“流氓”上靠呢?“规则”也没有那么恐怖啊!你看我们不都是习惯了么?
阿呆寻思:人家说得在理啊,怎么就不能按“规则”打球呢?看来这事不能“简单”,是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行,总不能真让人家觉得咱“没文化”啊!不就是“规则”这点事么?
第二天,阿呆又非常有诚意地请“持证裁判”一起下了一次场,要求“严格按规则”办,“看看到底会如何”——结果还是96杆收工。
从这以后,阿呆便发了“呆劲”,下决心要“学规则、用规则”。
阿呆发“呆劲”的表现是:
第一,从此与“流氓规则”彻底白白,谁说也不干,了不起你不和我玩。
第二,特地通过那位“持证裁判”弄了两本“正宗”规则资料,一本是《高尔夫规则》,一本是《高尔夫规则判例》,虽说都是洋文的,但这个对阿呆不太算个事,毕竟曾经前前后后在高校混过十来年,形式上书也算念到顶了。
第三,自打和“规则”较上劲之后,阿呆的球技是再也不见长进了,下了场满脑子都是“规则”,这个该怎么处理、那个该怎么罚杆的,弄到后来杆数基本也就在“80后”的段位上混了。
阿呆发“呆劲”的结果是:
第一,大约也就是在一年多之后,阿呆的规则水平已经足以在本地球友圈中稳坐第一把交椅了,而且还被送了个新的绰号:“规则先生”,而“呆哥”这个曾经一度相当响亮的大号倒是渐渐被人遗忘了。
第二,阿呆对球打得怎么样已经完全不怎么在意了,而是一门心思琢磨“规则问题”,逮着机会就“鼓吹规则”,竟也渐渐地起得了不少效果,周围关注规则问题的球友越来越多,还动不动就成为众多球友们遇到问题时的“规则114”。
第三,阿呆的“呆劲”上来后,自己埋头啃规则洋文之余,还接二连三的也去“考证”,弄来弄去的竟也混了个“国家级”,连最初引阿呆入“规则”之门的那位“持证裁判”也自愧弗如;而且这么一来,阿呆多少便有了那么点“正规部队”的味儿了,在业余圈子里面的“权威性”也更多了那么点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