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打出一场好成绩
(2010-10-09 16:36:14)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国庆长假一共才下了一次场,主要是不愿意赶在假期凑热闹,太堵。
今天是十天时间中的第二场球,本来也没有下场的想法,朋友临时邀约,“三缺一”,救场如救火么。
出发前在想,这么多天没有摸杆了,这场球肯定够呛,干脆就放开了打吧。
这一轻松,没想到打出了一场对俺来说像“过大年”一样的成绩:81杆。
总结起来还真就是拜“轻松”所赐:
首先是心理轻松。
由于事先就给自己找好了理由(“业务荒废”),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反正是潜意识该怎么打就怎么打,不去想东想西,尤其是不“拼”,结果失误大大减少,一号木竟然没有出一次失误。
其次是挥杆轻松。
前一段也在调整挥杆,但不是调整挥杆“动作”,而是调整挥杆“意识”——尽可能放松上杆、放松下杆、放松击球;今天刚好下场前就暗示自己“好多天没打了”,不能太用力,更有了“放松”的理由,结果反而稳了很多,一个球没丢,没去想的距离反而轻轻松松就给打出来了。
最后是情绪轻松。
由于下场前就没什么“追求”,所以整个打球过程都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反正是抱定了“胜固欣然败亦不忧”,结果是一连串的帕,中间唯一弄了个+2也没当回事,一转眼就忘掉了。
忽然想到彭尼克在《高尔夫红宝书》中说的一段话:击球前什么也不要多想,就一条:“锁死目标!”
试验过很多次,确实是这个理——关键是能不能真做到击球前脑子“一片空明”,不要“胡思乱想”;出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想多了”:这一杆会不会下水;能不能打到所要的距离(或位置);上一个洞+3了,这一洞能不能救一个帕回来;这一杆要是推不进又输了;开球这么好可不能攻果岭出问题,如此等等。
记得有一本书上把打高尔夫和打乒乓球做过一对比,说高尔夫难就难在击球前给你“想”的机会太多了,每一次击球都有充裕的时间让你东想西想;在乒乓台上一霎那间球就过来了,是扣、是挡、是削基本只能靠“本能”,根本容不得你去“想”。
当然,打高尔夫不“想”肯定是不行的,“想”得太多也不是个事;想什么、怎么想、什么时候该想、什么时候不能想,看起来这里面的学问真是大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