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打几杆:管好“下半身”
(2009-09-28 10:58:16)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题目有点暧昧,内容绝对正经——最近以来对下半身给挥杆带来的负面影响体会颇深。
第一,下半身动作不积极。
不管上杆还是下杆,如果下半身的动作比手(包括手臂)的动作慢,哪怕只慢半拍,则整个挥杆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变成“用手打球”,尤其是长杆和一号木,基本上就会左扎右飞的没几个“好球”;反过来,如果是用下半身的力量来启动上杆和下杆,则即使是同样的挥杆动作,击球的感觉和效果一般也要好很多。
球友们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挥杆的过程应该是“狗摇尾巴”——由下部主动发动来启动上下杆,而不是“尾巴摇狗”——以手的主动动作来启动挥杆。
第二,下半身位置稳不住。
挥杆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表面上看很容易以为是“手”的发力,因为毕竟是用手捏着杆子把球打出去的;实际体会下来还真就不是那么回事,越用手发力越难打好、越容易跑偏。回忆起在学校时投标枪、掷铅球、扔铁饼,如果主要靠“手”使劲,蛮大个的人也不见得能整很远,矮个子的人靠身体力量带动反而更有气势。
曾经试验过杂志上推荐的一种练习方法:两脚并拢挥杆。如果身体转不起来,这种姿势下最多也就是干出去几十码;一旦由脚跟开始往上一节一节的发力、最后靠身体来“催动”手中的杆挥出去,往往和正儿八经站位后的击球效果没什么太大差别。
高尔夫挥杆看起来似乎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但里面的学问实在是太深,我等非专业人士很难说出个子午寅丑来,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体会,反正抱定一个宗旨:有效的就是合适的,合适的就是好的;譬如,如果把下半身管好了,动作能积极一点、位置能稳定一点,则多少能够起到一些改善击球效果的作用,下了场就能少打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