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高尔夫与个人修炼(四)
(2009-01-12 13:03:35)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聊到“修炼”的话题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
人为什么要“修炼”?前提之一至少是愿意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愿意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不足,愿意此生能不断有所长进;如果一直都是“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在潜意识中总是认为“世人皆浊、惟我独清”,当然也就无所谓“修炼”一说了。
另一方面,如果把“修炼”二字拆开来看,一曰“修”,二曰“炼”,恰好包含了我们追求不断进步时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首先来看“修”——取其“修正”之意。老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伟大的人都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更何况我等草根百姓乎?这一辈子只有对自己做人做事中存在的各种毛病不断进行有意识的修正,才有可能实现一次次有价值的自我跨越,否则很可能是浑浑噩噩终此一生。
高尔夫打多了就很能发现自己的毛病。有些毛病可能是本来就有的,只不过到了球场上又有所表现或者后果更严重;有些毛病可能是自己平时不大能注意得到的,在高尔夫球场这种特定环境下不经意间被诱发了出来,令人汗颜。
譬如说,“得理不让人”曾经是俺年轻时一个很突出的毛病,常常会因为一些不大不小的事而没来由的把周围的人弄得下不了台;经过了这些年,本来自认为在这些方面已经很有些长进了的,打球多了才又发现其实本性未改,还需要大大的“修正”才行。
记得有一次下场,在一个三杆的岛洞,同组球友突然发挥失常,一百多码的距离竟连续三个球干下水,极度沮丧之下干脆放弃不打下一杆了,黑着脸一言不发就往果岭方向走;俺竟然非常不识时务地还在旁边“提醒”:不能到那边去补噢!球友大概是不好怎么发作,答:爱算几杆就算几杆吧!看着他蹒跚前行的背影,俺一下子就后悔和懊丧得一塌糊涂——这又能算个多大的事?完全不该如此咄咄逼人的么!
譬如说,在球场上混的次数多了,发现自己原来还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常常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抗干扰能力差,容易被情绪化影响。认真想来,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太理想化,很多时候如果“讲究”太多,只会给自己额外带来更多、更大、更不必要的烦恼,甚至弄成得不偿失。
还是说一个球场上的例子。
参加一次业余比赛活动,刚好对分在同组的几个人都不熟悉,其中有一位显然应是初学不久,小白球打得满天飞不说,在场上还整个一大大咧咧的尽是事;本来呢,既然是凑巧碰上这么个主,如果自己的自制力能强一点、心态能放好一点,反正互相也不认识,干卿甚事?他玩他的、你打你的,不就是一次大家好玩的活动么!实际是,俺几个洞下来便极不耐烦了,虽然嘴上一声不吭,心里却是忍不住一股股的火苗直往上蹿,半场没打完就干脆找借口走人了,弄的那位老兄还很关心的问个不停:怎么?不舒服啊?还有事啊?今天打得不好啊?
其次再看“炼”——取其“锤炼”之意。对我们做人做事的很多毛病虽然可能自己心里也有数,但很多时候真要想改起来可远没有说的那么容易,还就是个“炼”字:得下得功夫,得受得煎熬,得委屈几番,得痛苦几把,得交点学费,得付出代价——想想我们经常在球场上遇到的一些事情,都可以作为对“炼”字的一种真实写照。
就拿“度”来说。一般都可能同意一个观点:做人做事经常都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或者说“火候”: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快不能慢,该缓不能急;该强不能示弱,该弱不能逞强,如此等等。道理不难懂,但一到了球场上就常常不是那么回事,往往都是在一次次的出现老问题后一次次恼火的反问自己:我这到底是怎么啦?怎么又干出这种蠢事了?
当年孙猴子一不小心被太上老君弄进八卦炉去,算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话又说回来,要不正是因为这一顿脱胎换骨的狠“炼”,这屁猴儿又哪来日后的金刚不坏之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