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省:高尔夫与个人修炼(一)

(2009-01-09 17:34:03)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球随笔

经常有文章会说到一个观点:打高尔夫能让人“修身养性”。

刚接触高尔夫的头一两年,精力和热忱主要都放在了“打球”本身,对这样一种说法还真就谈不上有多少感觉,有时甚至觉得是不是有点矫情——不就是玩玩么,哪还扯得上什么“修身养性”?后来,玩的时间稍长之后,慢慢地似有所悟,用心体会起来好像还真有那么回事。

“修”也好、“养”也罢,总之,正是因为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性格缺陷、认知缺陷、行为缺陷等),才需要“修”、需要“养”;也许恰恰是由于高尔夫这种特别的运动形式使然,玩高尔夫多了,很多平时自己可能不大留意或不以为然的缺陷就都会表现出来,怎么对待?能不能在不断弥补或克服这些缺陷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启迪?确实很有一点“修身养性”的作用在里面。

比方说,古语云“做大事者处变不惊”,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修养功夫。俺等草民不一定指望去做什么“大事”,但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能炼成那么点“处变不惊”的功夫,却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高球场上的“变”比比皆是,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球友们一定都对此深有体会,用不着多举例。面对球场上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数,是焦虑、沮丧、恼火、灰心,还是学会尽可能坦然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里面就大有“修炼”可为。

以自身的体会为例。早期俺在场上打出“疑似”遗失球来时,总是极不愿意先打一个“暂定”,为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其背后实际上隐含了好几种“不良心理”:心存侥幸(总希望万一能找到)、回避现实(不愿意就这样轻易被罚杆原地重打)、投机取巧(如果在靠近果岭方向打下一杆即使是罚两杆也合算)、破罐破率(搞急了爱咋的就咋的)。

如果把这种情况放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来比照,诸如此类的“不良心理”都会为害不小。

例如,“心存侥幸”一般只会为日后埋下祸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最终找不到球还是找不到,还是得回去重打。像我们平时开车,遇到那些有“电子眼”的地方,如果侥幸想“可能现在没有开”,快就快点,违章就违章吧,则说不定过几天罚单就来了,不如还是减速遵章拉倒;做企业遇到现金流周转困难,如果侥幸以为“过几天应该会有一笔进账的”,说不定过几天这笔账进不来,真就揭不开锅了,不如先搞点备用措施,先设法准备点救命钱。

例如,“回避现实”一般只会使问题变得更严重。找了半天找不到球,只好回去重打,但这时候的心情已经和刚开始时大不一样,很可能一杆下去又是出大问题,还不如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先打一个“暂定”好得多;明明感到企业经营已经困难重重,如果不愿承认现实,则各种问题很可能迅速恶化,还不如及时采取断然措施甚至来个壮士断臂。

例如,“投机取巧”也毕竟不是个事,因为毕竟还有“游戏规则”在那约束着。你说找不到球就罚两杆再打,要是遇上“较真”的人非得要你按规则回去重打怎么办?怒气冲冲之下这场球还能打好么?做企业如果不讲究把基本功练扎实,不一点一点积累自身实力,总迷信“哥们关系”、“打擦边球”或所谓的“资本运作”等,又能有多大的抗风险能力?

“破罐破率”更是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负责任的做法,毋庸多言。

从这里就很可以看出一点高尔夫的“修炼”功效了。一次次下场,假定要求自己在球场上慢慢混到能够心平气和、自觉自愿地打“暂定”;假定能混到在突然莫名其妙“打爆”后即可以做到迅速调整战术,还能在随后的几个洞积极设法把损失的杆数夺回来;假定能混到忽然间遇上大堵车时也不急不躁,还能顺带着安静地回味一下前面那些洞打下来的得失,等等,则于修炼“处变不惊”的功夫岂非大有益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