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距离不是“打”出来的

(2008-07-08 21:15:18)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球随笔

中长铁的主要功用就是在尽可能准确的前提下搏距离,铁木杆、球道木、Driver就更不用说;正因为如此,但凡抄起这类杆子,潜意识中就很容易要求自己“发力”,结果却往往不是打偏就是打不出应有的距离——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把力气用在了手臂上或者手腕上,主要是用“手”狠狠地打。

在练习场试着靠转体形成的惯性来下杆、击球、送杆,有意识地让整个手臂尽量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同样的杆子打起来反而又直又远。琢磨好半天,发现这其中的道理可能还是在于从哪儿开始启动下杆:如果重心下移,从腿部开始发力,把上杆时向右边转体积蓄的力量依次通过腰部、手臂释放出来,则整个的挥杆击球过程都会显得很“顺”;反之,如果是由手臂开始发力,不仅容易造成“下盘”摇晃、腰身僵硬,还会在向下挥杆击球时感觉特别的别扭,重心失衡。

用到长杆时出现的很多失误,像什么青蛙跳、“秘密行动”(贴地低飞)、大右飞、流星坠地(左扣球)等,用“手”打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短杆用“手”打相对还好控制,杆子越长越不好控制。

所以,距离应该不是用手“打”出来的,而是用整个身子“甩”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