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裁判培训班有感:几个“想不到”,几点小建议

(2008-07-03 09:03:05)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球随笔

还是关于中高协高尔夫初级裁判培训班的事。

首先是几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是培训团队的段位之高

第一天坐在台下往台上一看就吓了一跳:三位培训讲师亮相,我一开始对分踞左右的两位年轻人到没怎么在意(差点还误以为是工作人员),但从记忆中的形象来看,坐在中间做主持的那位却很是“疑似”鼎鼎大名的李今亮老师,这好像不太可能吧?不也就是个“初级”的培训么?

当然,马上就知道了不仅事实确乎如此,而且在李老师左边的竟是俺同样“如雷贯耳”已久的冯力源、右边则是在世界顶级水平的R&A规则考试中差点得满分的张再兴!

就俺所知,由李今亮领衔挂帅、冯力源与张再兴护卫左右,绝对是国内高球界无出其右的第一高水平裁判培训团队。正如后来我向李今亮老师感慨的:作为一名普通的高尔夫业余爱好者,能有机会在这样一个场合向他们这样的“高人”一对一请教、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一则确实“深感荣幸”,二则也不由得为我们高尔夫裁判培训人才的凋零而略感悲哀——一个“初级裁判培训班”就得李、冯、张全体出动才能搞掂,未免也太有点“那个”了!

第二个“想不到”是李老师们的高度敬业

虽然不可能直接去了解有关内情,但从李老师介绍的情况来看,国内开展的这类规则培训活动都是获得了R&A资助的,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也就是说,李老师们扮演的这种讲师角色,几天辛苦下来恐怕也没有几两银子可赚,至少很难像其他一些经常在什么“×××论坛”之类“走穴”的“专家”、“大师”那样,台上云天雾罩地吹上几十分钟、台下荷包鼓胀拍拍手走人;甚至可能还比不上俺自己做一场企业管理讲座入囊的银两——悲观估计,呵呵。

但是,和他们一流的“规则”水平一样,李老师们的敬业精神绝对也是一流的,绝对令人钦佩。这些年来,俺或者是以讲师身份、或者是以听众身份出席的各种类似活动多了去了,经历的可不算少;相比之下,其他的暂且不说,李老师们仅仅做到这样一点就非常了不起:每次不管是谁在台上主讲,其他两位必定都会自始至终坐在下面“陪坐”、“陪听”,尤其连李老师自己也同样如此——这可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够做到的,没有那么一股子出自内心的敬业精神是不行的。

可以说,综观李老师们在这次培训班上的所言所行,正好暗合并现场演绎了一番高尔夫运动“诚信、自律、主动为他人着想”的精髓。

第三个“想不到”是平时的误区如此之多

相比较而言,俺在一般业余爱好者中对高尔夫规则的用心程度和所花的功夫已经算是比较“另类”的了,但几天的培训下来,才越来越发现我们平时在球友们中间对规则知识存在的误区竟如此之多,运用规则时“自以为是”的成份竟如此之大,要是不认认真真在真正的专业人士指点下好好学习一番,误人误己是一定的,除非是下了场不需要按规则去打。

在李老师们言传身教之后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虽然《高尔夫规则》内容看起来复杂、条文读起来拗口,但只要是用心去琢磨并把握好“方法”,其实也不是真就“玄”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个人感觉,“方法”的要义至少有两点,一是反复揣摩规则“立法”的本意,二是理解并牢记规则中的各种“定义”。

譬如,小白球正好落在球车道边上一排小灌木根部的树兜中间,球车道是“不可移动妨碍物”,本来可以接受无罚杆补救;但根据小白球所处的实际位置,即使是没有球车道对站位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也是根本不可能把小白球打出来的——按照规则的“公平”原则,这种情况显然不应该适用无罚杆补救,应按宣布为“不可打”之球处理。

再如在果岭上,很多球友推杆前都喜欢用推杆底面把到球洞方向的地面压那么几下,把小草什么的弄平整;这种行为按规则到底允不允许?曾经有好几个80多杆的“高手”都很肯定的告诉我:没问题,这个是可以的,不罚杆;实际上,如果把规则的相关定义弄明白了,就不可能再犯这种“想当然”的错误:很简单么,这种做法叫“触及推击线”,是绝对不允许的,否则罚2杆;球友们在果岭上还有一种经常犯迷糊的情况,就是“天经地义”地认为可以修补鞋钉印,其实规则对这个问题说的也非常清楚,果岭上在推杆前能够修补的玩意就两个:球的打痕、旧洞杯痕。

第四个“想不到”是培训的考试如此讲究

说实在话,一开始还以为像这样的“考试”可能会很马虎,主要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只要参加了培训过程恐怕就都能过关、皆大欢喜。没想到考试的环节还讲究得很,用李老师的话说是不带球童的“个人比杆赛”,互相提供或接受“助言”当然是不允许的;考场的布置也绝对符合正儿八经的考试要求:一小时之内必须交卷,一人一桌完全隔开,所有参考资料都必须收起来,手机必须关闭,发现有发短信息的立刻DQ。

考试过程中我特意观察了一下,整个考场的纪律确实非常严肃,完全可以与我们当年在大学里的考试要求相比拟。考卷出的试题也绝对不是“装样子”,如果谁想“蒙混过关”,怕是连门都没有——就只说那15道用英文出的题,即使是全看懂了题目,也还得好好费点脑筋去选答案,更不用说只靠认识几个英文字母来“瞎蒙”。

 

   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几天,也想就中高协今后类似的培训活动提几个小建议。

   第一个建议:加强组织工作

   中高协平时组织这样一次培训活动恐怕也不是很容易,何况还都是由李老师们这样的“大牌”亲自出马,对众多高尔夫爱好者来说既机会难得又意义不小,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业内人士交流平台,如果组织工作能更到位一些,取得的学习效果和产生的附加效应应该会更好。

   像这一次的培训活动,大家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几十个人除了坐在一起听听课外,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各自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培训组织者其实很可以主动在这方面做些辅助性工作的。

   第二个建议: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这样一种集中培训活动,两天半的培训时间(不算另外半天的考试)应该说是相当充裕的,除了老师授课和现场提问外,应还可以安排更多的教学活动,起码是资源充分利用、挖掘最大潜力么,东北话说的“闲着也是闲着”,李老师们和学生们来一趟都挺不容易的。

    譬如,可以就某些很典型的实际案例组织现场讨论甚至辩论,就平时一般比赛活动经常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调查问卷,就规则的学习和理解、体会等进行交流发言,直接向某一学员进行质询式提问,等等。包括最后的考试环节,我个人觉得完全可以在规定的交卷时间后再安排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对试卷进行简单讲解,业务大家绞尽脑汁答题后再听一听这种讲解一定会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这些也可能是属于对“中级”培训的要求了。

   第三个建议:充实培训团队

   如果长期靠李老师们这样的“超级组合”来做规则培训,恐怕“累死”也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高尔夫爱好者之需求。当然,肯定不是谁都可以充当这种讲师的,即使是对《高尔夫规则》倒背如流,也不见得就能上台“授业解惑”,因为“自己能懂”和“让别人学懂”完全是两码事。

   就以李今亮老师而言,通过这次的近距离接触,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名当之无愧的高尔夫规则专家,更是一名很优秀的“老师”——听他的课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某规则条文“是怎样”,更重要的是会给你讲清楚“为什么是这样”。从学习的方法来看,知道“是什么”并不困难,最困难的是知道“为什么”,并能因此而举一反三。

   譬如球友们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开球后“疑似”OB,但没有打“暂定球”,结果半天找不到,我们很多人习惯的做法是,在可能丢球的附近“罚两杆”后接着打(算第四杆)——其实规则从来就不允许这种行为。为什么?违反“公平”原则。虽然打“暂定球”后接着打也是第四杆,但那是在“暂定球”不出问题的前提下才行,谁能保证你的“暂定球”不会又一次飞得踪影不见?“罚两杆”在丢球的地方打,其实是等于“默认”你的“暂定球”不出问题,当然不公平。

   还有,对于宣布“不可打”的球,如果是选择在原球位与旗洞的连线后方抛球,完全可以沿着这一连线找一个比较理想的球位抛球,而不必再局限于“两杆之内”,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付出了“罚一杆”的代价,或者说已经用“一杆”的损失换取了可能更好的机会。

   这种例子当然还很多。所以说,规则培训讲师最要紧的“本事”,应是能够从“方法”上教会爱好者怎样学习规则,而不是只知道简单的回答“YES OR NO”——高尔夫规则本来就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在球场上发生的情形,如果只是懂得“YES OR NO”,恐怕永远也成不了“规则先生”。

   第四个建议:拓展培训范围

   无疑,凡有意愿正儿八经想做“裁判”工作的人、需要参加各种正规比赛的专业或准专业球员、各球场的相关管理人员、驻场教练等,都应该是这种培训班的当然需求者,都应该在规则问题上花足够的功夫;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还有另外一个更广范围、对规则需求还到不了“专业化”程度的群体,即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的高尔夫业余爱好者,包括各地高协、民间球队、企业等经常性组织的各种赛事活动,同样需要有众多至少是“初级水平”的“规则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因为这一类的赛事活动一般都很难完完全全按严格的规则条款执行。

   我国今后的高尔夫运动越普及,业余爱好者的队伍越庞大,对各类不同范围要求的规则培训需求会越大,否则的话可能“规则盲”会越来越多,并可能派生出更多的“疑似奖项”、引发更多的“规则痴呆症”。

   当然,这类问题本就不是我等闲人应该关心或能够关心的了,杞人忧天,不说也罢:有功夫还是多去打几场球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