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培训班有感:几个“想不到”,几点小建议
(2008-07-03 09:03:05)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还是关于中高协高尔夫初级裁判培训班的事。
首先是几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是培训团队的段位之高
第一天坐在台下往台上一看就吓了一跳:三位培训讲师亮相,我一开始对分踞左右的两位年轻人到没怎么在意(差点还误以为是工作人员),但从记忆中的形象来看,坐在中间做主持的那位却很是“疑似”鼎鼎大名的李今亮老师,这好像不太可能吧?不也就是个“初级”的培训么?
当然,马上就知道了不仅事实确乎如此,而且在李老师左边的竟是俺同样“如雷贯耳”已久的冯力源、右边则是在世界顶级水平的R&A规则考试中差点得满分的张再兴!
就俺所知,由李今亮领衔挂帅、冯力源与张再兴护卫左右,绝对是国内高球界无出其右的第一高水平裁判培训团队。正如后来我向李今亮老师感慨的:作为一名普通的高尔夫业余爱好者,能有机会在这样一个场合向他们这样的“高人”一对一请教、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一则确实“深感荣幸”,二则也不由得为我们高尔夫裁判培训人才的凋零而略感悲哀——一个“初级裁判培训班”就得李、冯、张全体出动才能搞掂,未免也太有点“那个”了!
第二个“想不到”是李老师们的高度敬业
虽然不可能直接去了解有关内情,但从李老师介绍的情况来看,国内开展的这类规则培训活动都是获得了R&A资助的,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也就是说,李老师们扮演的这种讲师角色,几天辛苦下来恐怕也没有几两银子可赚,至少很难像其他一些经常在什么“×××论坛”之类“走穴”的“专家”、“大师”那样,台上云天雾罩地吹上几十分钟、台下荷包鼓胀拍拍手走人;甚至可能还比不上俺自己做一场企业管理讲座入囊的银两——悲观估计,呵呵。
但是,和他们一流的“规则”水平一样,李老师们的敬业精神绝对也是一流的,绝对令人钦佩。这些年来,俺或者是以讲师身份、或者是以听众身份出席的各种类似活动多了去了,经历的可不算少;相比之下,其他的暂且不说,李老师们仅仅做到这样一点就非常了不起:每次不管是谁在台上主讲,其他两位必定都会自始至终坐在下面“陪坐”、“陪听”,尤其连李老师自己也同样如此——这可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够做到的,没有那么一股子出自内心的敬业精神是不行的。
可以说,综观李老师们在这次培训班上的所言所行,正好暗合并现场演绎了一番高尔夫运动“诚信、自律、主动为他人着想”的精髓。
第三个“想不到”是平时的误区如此之多
相比较而言,俺在一般业余爱好者中对高尔夫规则的用心程度和所花的功夫已经算是比较“另类”的了,但几天的培训下来,才越来越发现我们平时在球友们中间对规则知识存在的误区竟如此之多,运用规则时“自以为是”的成份竟如此之大,要是不认认真真在真正的专业人士指点下好好学习一番,误人误己是一定的,除非是下了场不需要按规则去打。
在李老师们言传身教之后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虽然《高尔夫规则》内容看起来复杂、条文读起来拗口,但只要是用心去琢磨并把握好“方法”,其实也不是真就“玄”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个人感觉,“方法”的要义至少有两点,一是反复揣摩规则“立法”的本意,二是理解并牢记规则中的各种“定义”。
譬如,小白球正好落在球车道边上一排小灌木根部的树兜中间,球车道是“不可移动妨碍物”,本来可以接受无罚杆补救;但根据小白球所处的实际位置,即使是没有球车道对站位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也是根本不可能把小白球打出来的——按照规则的“公平”原则,这种情况显然不应该适用无罚杆补救,应按宣布为“不可打”之球处理。
再如在果岭上,很多球友推杆前都喜欢用推杆底面把到球洞方向的地面压那么几下,把小草什么的弄平整;这种行为按规则到底允不允许?曾经有好几个80多杆的“高手”都很肯定的告诉我:没问题,这个是可以的,不罚杆;实际上,如果把规则的相关定义弄明白了,就不可能再犯这种“想当然”的错误:很简单么,这种做法叫“触及推击线”,是绝对不允许的,否则罚2杆;球友们在果岭上还有一种经常犯迷糊的情况,就是“天经地义”地认为可以修补鞋钉印,其实规则对这个问题说的也非常清楚,果岭上在推杆前能够修补的玩意就两个:球的打痕、旧洞杯痕。
第四个“想不到”是培训的考试如此讲究
说实在话,一开始还以为像这样的“考试”可能会很马虎,主要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只要参加了培训过程恐怕就都能过关、皆大欢喜。没想到考试的环节还讲究得很,用李老师的话说是不带球童的“个人比杆赛”,互相提供或接受“助言”当然是不允许的;考场的布置也绝对符合正儿八经的考试要求:一小时之内必须交卷,一人一桌完全隔开,所有参考资料都必须收起来,手机必须关闭,发现有发短信息的立刻DQ。
考试过程中我特意观察了一下,整个考场的纪律确实非常严肃,完全可以与我们当年在大学里的考试要求相比拟。考卷出的试题也绝对不是“装样子”,如果谁想“蒙混过关”,怕是连门都没有——就只说那15道用英文出的题,即使是全看懂了题目,也还得好好费点脑筋去选答案,更不用说只靠认识几个英文字母来“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