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风尘白话 |
王姬的孩子因乘飞机太过闹腾,不幸被机长行使权力“拒载”(按媒体的夸张说法是被“赶下”),本来不过是一件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国航也郑重其事地公开道歉并负责的做了说明;王姬作为母亲因此而心疼、恼火也完全能理解,但把事情弄到如此夸张的地步就很不是滋味了,又是什么“逐客门”、又是什么“保障残疾人权力”的,还带着啥事也不明白的孩子在新浪网大张旗鼓地作秀(可怜的孩子!),痛哭流涕地说了那么多“冤屈”、“不平”,口口声声要求国航给孩子“恢复名誉”、“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失”,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一副“高贵”、“了不起”的做派,何苦!
这一闹,把俺一开始对王姬的那点同情也给抹掉了。
依我看,现如今很多有意思的事,大抵都是“名”给闹的。
机上乘客的行为究竟会不会给飞行带来不安全因素,不是你王姬想当然说了算的;残联的“声援”有几句话更滑稽:“一个13岁智障儿童,无论怎样情绪不稳,都不可能严重危害飞行安全”——非专业人士谁有这个本事或资格来判断啊?按照公开的事情描述(王姬本人也认可的),本来就是“连哄带骗”把孩子弄上飞机的,而且后来孩子都闯进驾驶舱了,设想一下,万一不懂事的孩子一个不留神,硬钻到那些蜘蛛般复杂的仪表区胡乱抓上几把、踢上几脚,谁敢保证会出现什么后果?还“无论怎样情绪不稳”!
本来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如果是我等平头百姓,一方面肯定会因为一次乘飞机弄出这么大的麻烦而深感自责,一方面会提醒自己下一回再办这种事时一定要更仔细点,譬如像国航工作人员事后和王姬说的,早点把孩子的这种情况和乘务员通一下气,等等。
看起来,人一旦出了点“名”,特别是如果出了“大名”,其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都有可能发生很多变化,搞不好就会越来越不靠谱;不由得想起了冯小刚那部《甲方乙方》片子中的经典剧情,把一个女孩“名前名后”的故事演绎得入木三分,足以警醒世人的“名利观”。
其实,还是做个无名小卒好,一切都按“常人”的方式去思、去想、去做,免生诸多额外烦恼;或者,如果哪天实在一不小心“出名”了,就多多告诫自己:你以为你是谁呀?不就是你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