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摆水桶+荡秋千:祛除短切恐惧症

(2008-01-02 18:3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球随笔
很长时间以来,俺对果岭边短切一直心存恐惧。虽然学习和尝试过很多方法,但始终不得要领,经常会面对着果岭外十多二十码的小白球发呆:切还是不切?
博友推荐了一本好书——《挥杆》,虽说对高尔夫的大量技术细节谈的很少,但其中提出的一些思维方式却使俺大受启发,十分受用。例如,书中提到用“荡秋千”来体会上下杆的过程;由此又联想到《高尔夫红宝书》建议的,要像“摆水桶”一样完成挥杆,把这两者一结合,用在短杆上,竟然一下就解决了俺这个老问题,连续几次下场都能够大大方方地在果岭边做切击了;虽然对距离的把握还不尽人意,但至少大部分情况都可以比较轻松地把小白球“切”上果岭,偶尔还能放到旗杆边一、两码处,不至于一开切就发慌,动不动就剃头、铲地了。
细细体会之下,越试越有味道。“摆水桶”或“荡秋千”的几个动作要点,其实恰好就是解决了高尔夫挥杆时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1、重心必须实现连续而不间断的转移。
设想是两手捧着一桶水,如果做不出这样一种重心转移的效果,则要么就“摆”不起来,要么就会把水泼洒出去;如果是荡秋千,则很难顺畅地把秋千“荡”起来。
拿挥杆来看,就是在启动上杆时要有意识地将重心慢慢往右腿挪,通过转体来带到上杆,而不能主要靠手臂的力量上杆;到上杆顶点准备下杆时,则必须首先将整个身体的重心往左腿转移,也是靠转体带动下杆,而不是用手往下“砸”。
2、整个过程必须尽可能的做到柔和、自然、轻松。
很显然的,不管是“摆水桶”还是“荡秋千”,全身越僵滞、动作越生硬,就会越摆不起、越荡不开,而且越使劲就越会适得其反。
反映在高尔夫的挥杆上,其实就是一个“节奏把握”问题。在站位的准备动作完成后,最好是缓缓地开始上杆,而不要突然启动、猛地往后一抬杆,否则节奏会乱套;在上杆顶点准备下杆的一瞬间,更不能突然发力往下挥,而要努力做到在“上”、“下”两个方向之间的“无缝”转换,否则同样会造成动作变形,前功尽弃。记得小时候玩荡秋千,在秋千的一侧最高点向另一边荡回去时,如果狠狠往下使劲,肯定就控制不好回荡的方向,整个人也会觉得特别扭。
再就近观察一些高手的挥杆动作,最令人眼馋的就是那种妙不可言的“流畅”,整个的起杆、上杆、下杆、收杆过程都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再对比初学者,最容易看到的情况也正就是或龇牙咧嘴使劲、或全身绷得紧紧的、或左右摇晃难以平衡,这样即使是偶尔把小白球干出去再远,看起来都显得特别勉强。
在练习场进一步体会,惊喜地发现“摆水桶”、“荡秋千”的动作要领不仅仅对短切很灵光,铁木杆、球道木、一号木等长杆的击球效果竟也要好的多!
不得不佩服那些能把深奥的高尔夫挥杆理论用如此形象的方法阐述清楚的前辈高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