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竞技 |
分类: 高球随笔 |
玩小白球的时间长了,“懂”的调调好像也慢慢多起来了,这技术那要领的好似乎装满了一脑袋,对很多挥杆的细节琢磨来体会去,有时候在场上反而会出现一些所谓“莫名其妙”的失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前一段时间有几场球都是这样,动不动就出现加3、加4、甚至加5——依俺现在的“技术水平”,这可算是很“过分”的情况了!
在又一个三杆洞整出个加4的荒唐事后,什么转肩、握杆、球位、方向、距离等等,都去他娘的一边,俺干脆什么“细节”也不去琢磨了,抱着一种爱咋样就咋样的心里,就只一心一意想着早已经被球友们嚼烂了的两条口诀:
——永不抬头:挥杆时,只要小白球还没有落地,俺就死死地盯住地面,管它小白球飞到哪里去;推杆时,只要没感觉到小白球停下来的动静,俺就只继续看着推杆面头上的两个圆圈圈玩,管它小白球进洞不进洞,反正不去看。
——绝不发力:站到发球台后,首先就在心里头把这一杆开出去的距离自己给自己降低要求,就打算少上个几十码;凡到了攻果岭的那一杆,就当干不上去,了不起再来一个“德克萨斯推杆”,反正强迫自己轻轻松松挥杆。
奇了怪了。也就这么简单的两个环节一强化,竟接二连三地打出了很多连自己都不太敢相信的好球!
由此而联想开来。可不能小看了“绝不抬头、永不发力”这简简单单的“八字真言”,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挥杆学问,只不过是都浓缩在易记易用的几个字中罢了。好比无论哪门哪派的气功,练功入门时就都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摒除杂念”,至于“摒除杂念”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好处,一定只有在练到一定时候才能慢慢体会,而且也一定是越体会越觉得深奥无比、妙用无比。
我们可能从准备动作就开始反复提醒自己挥杆过程中的很多环节,一切似乎都很“遵章守纪”了,但也就是在击球的瞬间那么一抬头,很可能之前这一杆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因为这一“抬”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引起了一连串反应,不知道到底把那个应该保持的动作要领悄没声的就给破坏掉了;我们的握杆、站位、瞄准、上杆等等可能看起来都已经是那么无懈可击了,但也就是因为在下杆时潜意识里铆足了劲狠狠往下一甩,结果很多的动作都在一霎那变形了——自己可并不知道,只能看到小白球因此而东倒西歪的丑陋样。
还是那句老话:真理往往最简单。球打得多了,书看得多了,“动脑筋”也到一定程度了,不妨再回到起点试试,这和刚打球时的生灌硬塞完全不同,是螺旋式上升的另一个层级,或者叫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反璞归真”——这种思维导向对稳定成绩好处多多。
忽然想起阿呆谈到推杆技术时的一段话——千万不要把“推杆”这一过程想得太复杂,分析不同的推击方式毫无用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动作分解到最简单的程度:“球洞”、“球”、“球适合球洞”。
看来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