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练习场的功课 |
分类: 高球随笔 |
每个球友在练习场做功课的方法大抵都是很有些差别的:有的球友一到练习场就默默地用功,心无旁骛;有的球友练练聊聊,在方寸之地照样交朋会友;有的喜欢把一大堆小白球接连不断地抽出去,有的喜欢打几杆歇一歇、想一想;有的基本上只照重点的几支杆使劲,有的则把几乎所有的兵器都一字排开了干。
曾听说有一位不相识的球友,竟然就只扛着一支一号木整整抡了一下午——用新新人类的语言来形容,此君实在是“女子弓虽”!
俺应该算是下练习场做功课比较勤快的了,一般每周都得有那么3、4次吧。俺对于去练习场倒从来没有什么“枯燥”的感觉,既能够琢磨着提高球技,又能增加锻炼强度,时间长了还总结出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操练方法。
1、用中铁练挥杆,强化基本功。
虽然说每一位高尔夫爱好者的挥杆姿式都可能千差万别,每一个教练或球友的指导也都可能见仁见智,但俺认为最基本的东西应该还是共通的,也就是所谓“基本功”。
正如武术中南拳北腿无数门派林立,但行家早有细究,所有的拳种无不都是围绕着“手、眼、身、法、步”这几个字做文章;影响高尔夫每一杆击球结果的因素同样很多,站位、瞄准、转体、握杆等等,但所有环节的组合,最终应该都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挥杆平面”。
换言之,如果挥杆过程出现“抬头”了、“发力”了、“重心反转”了、“僵硬”了等现象,最后无非都是破坏了“挥杆平面”,使得我们无法在正确的挥杆平面上“顺带着”把小白球击出去,其结果便是可能出现令人恼火的各种失误:“右曲”、“左曲”、“打厚”、“打薄”等。
因此,在练习场多用中铁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用其逐一纠正各种挥杆过程中的“毛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什么一般都要初学者从七号铁开练?我想可能是同样一个道理。
中铁要是真的练到了一定程度,其他杆的击球稳定性明显会好得多;反之,即使是偶尔能把一号木抽得呼呼生风,面对一百五、六十码距离的果岭也照样难保会左飞右跑、打长打短。
2、用短杆找感觉,训练潜意识。
果岭前几十码范围的短击有点像推杆,更多的是靠“感觉”来把握方向和距离。我等业余爱好者不可能像职业选手一样训练到“四分之一”挥杆是什么距离、怎样用“小左弧球”攻果岭等“指哪打哪”的高强本事,对于各种细致的短打功夫,只能是尽量去做到“熟能生巧”,细细咀嚼,慢慢体会。
所以,我们平时下场时,短杆很少有距离“能不能打够”的问题,而是容易困扰于“怎样打到距离”、如何控制好方向。我觉得在练习场做短杆的功课,主要还是通过反复的肌肉记忆和多次的神经反射,形成对“定点打击”的一种潜意识把握,尽量找到将手中的武器与自己融为一体的感觉——就像我们要直接用手把一个小石头扔到几十码外的目标处,谁也不会去注意胳膊是抬到了“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的位置。
3、用木杆试效果,体会成就感。
俺个人的体会,如果没有比较扎实的挥杆基本功做保障,一号木、球道木(包括长铁)是很难直接“练”好的,也没见过谁第一次摸球杆是直接从一号木开练;反过来,如果用中铁挥杆没有太明显的“毛病”,木杆一般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所以,很多教练和老资格球友都会经常提醒我们,在练习场不要猛揪住一号木不放,要适可而止,说的很有道理。
俺现在的做法是“打穿插”:和一般的反其道而行之,俺是刚到练习场首先就打几杆一号木,就像下场的情况一样,以顺便习惯于减少在准备活动不足时极易发生的“第一洞恐惧症”;在中间的过程中,再时不时换上一号木或铁木杆、球道木打上十几个球,看看挥杆练习的效果和感觉如何。
总体上来看,功课都一样,就看如何做。
功课不做肯定是不行的——前几天和一位球友下场,原来都只是让几杆就可以PK了的,这次在过程中俺不断主动加码,结果让到了15杆还是得缴械投降。问之,虽然场子是没少下,但竟然已经有半年没去练习场了!
做功课仅仅“埋头苦干”是不够的——有一段时间,俺曾经一度找到了一号木“抽鞭子”的感觉,兴奋之余总喜欢在练习场逮着一号木抽个不停,结果某一天竟忽然“不会打”了,越“不会打”越“练”,弄得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下场时都不敢碰一号木了,只能拿长铁对付着开球,够郁闷不?
前一篇:还是老伙计好:R7归去来兮
后一篇:高尔夫随想: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