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竞技高尔夫下功夫 |
分类: 高球随笔 |
炎热的夏季终于彻底拜拜了,俺去练习场的次数大大增加。
虽然平时一般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去练球,但大热天的在练习场挥杆,那滋味确实是差了一点:常常闷热得浑身透湿不说,最恼火的是在灯光下极易遭蚊虫袭击,一不留神就会被咬得一跳一跳的,有时刚要挥杆时突然一阵麻痒,什么动作也不管用了。
对于我等高尔夫“粉丝”来说,南方的秋季真是再美妙不过了。习习凉风中下场挥杆的爽透劲自不用说,到练习场用功的积极性和频率也大大增加了——说到底,高尔夫运动还是一项不折不扣的“功夫活”,要使得成绩卡好看,“运气”之外唯一的法宝还是离不开四个字:勤学苦练。
最近遇到一些新认识的球友,有不少都是一年多两年的球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场次却依然脱不了可恨的“三轮车”之困;眼看着俺这个二年级同学时不时的能弄出个“8”字头来,大大勉励俺之余免不了互相交流交流,交流的结果是达成一个共识:练习场去少了不行。
当然,光是“多去”也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在练习场也得多用“心”、多用“脑”来练,一杆一杆细细体会,“好”是好在哪里,“坏”又是什么原因;这样下来,不仅能增强练球的实际效果,还能大大减少重复挥杆练球的枯燥劲。
譬如,俺最近下练习场,重点是围绕“转体到位”下功夫,从预备动作时脑子里的“意念”开始,到启动杆头、上杆、下杆、送杆、收杆的全过程感觉,都会仔细去体会,结果发现,有几个关键环节对流畅转体的影响非常明显:
第一,重心左右转移的过程中,左腿不能绷直,否则会造成身子往上“顶”,破坏挥杆平面。
第二,上杆转肩的过程中,身体不能附带着往右边有侧移,否则会改变整个身体回转的轴心点(前胸锁骨位置),产生“平移”,同样破坏挥杆平面。
第三,在上下杆转换的一瞬间,手腕、手臂、肩膀都一定不能为了“发力”而造成僵硬,否则接下来的转体动作都会变得很勉强、呆滞,同样达不到效果。
多去练习场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强度比下场要大,尤其是连续不断的挥杆,对于“打掉啤酒肚”、“打消水桶腰”效果要好得多。
前一篇:很是有点爽:风雨之中也见“8”
后一篇:呜乎哀哉!伟大的一号木完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