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推就推——把推杆进行到底!

(2007-10-27 20:30:43)
标签:

体育/竞技

推杆

体会

分类: 高球随笔

最初是对一些果岭边的短切实在没把握,迫不得已只好先用推杆将小白球“敲”上果岭再说;后来尝试的次数多了,越来越发现一个窍门:对成绩影响最大的这支球杆远不只是能在果岭上发挥作用。

这么说吧,不管其他球友在旁边看了怎么反应,反正俺是能推则推——当然是指果岭以外的范围;俺的推杆至少要顶半之短杆使用,而且相比于用S杆正儿八经的在果岭边短切,俺的果岭外推杆几乎没有“失误”一说:一杆下去怎么的也会把小白球弄上果岭,最多是“长”一点或“短”一点,但基本上不会存在“打薄”或“打厚”的可能。

所以,但凡有球友见俺的小白球到果岭边很近的地方、很欣慰地对我说“一切一推搞掂”时,俺总免不了要开句玩笑:不,“一推一推”!

有时候,如果大大方方抛弃“推杆是在果岭上用的”这一固定思维模式,则可以不断发现在果岭外用推杆的好多妙处;再怎么着,在10码20码的距离范围,用工工整整的推杆头去击球,再错也错不了哪儿去的,相应于“On”果岭这一主要目的而言,远比用S杆或P杆那勺子式的杆头击球要可靠N倍——反正俺是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果岭边的矮沙坑内、粗草区、大10多码的球道短草区把小白球“推”到离旗杆几码距离。

俺始终认为,对于我们这些业余得不能再“业余”、很少真能隔三岔五在练习果岭上花数小时功夫的高尔夫爱好者而言,在尽量保证心理稳定的前提下,推杆的实际效果主要还是得靠“感觉”——不管是在果岭上还是果岭外;好的“感觉”靠什么?靠积累、靠培养、靠体会,就像篮球运动员的中远投,“感觉”一出来举手就进篮筐,反之则“打死也不进”。

还有两个具体环节的体会可以增加推杆的感觉:第一,推球时用眼睛盯住小白球与推杆面接触的那个点,最好能在印象中“看到”两者接触的一瞬间,则对把握推杆的距离和方向都帮助极大;第二,做推杆的准备姿式时,不要把两条胳膊下垂得太多,像“吊”在那似的,而是最好能使得两前臂往两侧“撑起来”,与手掌握杆的点形成一个很明显的三角形,这样,在推杆的过程中沿目标线摆动的稳定性要好得多,不容易产生变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