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肚脐眼正对目标方向:一药治数病

(2007-10-26 10:32:55)
标签:

体育/竞技

高尔夫

挥杆

肚脐眼

分类: 高球随笔
   最近在练习场下功夫,在教练们的指点下,开始纠正一个始终没有引起特别注意的问题:击球后转体不够。
   其实,在很多关于高尔夫入门的教学类材料中早都看到过这种要求,即要在挥杆过程结束时保持“肚脐眼正对目标方向”。现在看来,其实质作用应该是为了尽可能保证实现挥杆平面的完整性——俺是打了几百场球后才好像慢慢明白了一点所谓“挥杆平面”的重要性:所有最终击出的球效果如何,都与我们实际形成的挥杆平面密切相关。
   表面上看,击球前的各个动作环节对击球效果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一旦杆面触到了小白球,这一瞬间就已经决定了它的最终去向,之前的各种动作效果都会在这“一击”中表现出来——所以有很多人说,只要击完了球,看不看球的去向其实都没什么用了,小白球该去哪就会去哪。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在调整好预备击球姿式并准备启动挥杆时,你打算怎样完成杆面击到小白球后的余下过程?包括手臂继续挥向什么方向、向左转体转到什么程度、两条腿的力量怎么调节、整个身子最后在什么状态下静止下来等,这些“触球后”的环节设计实际上会直接影响到“触球前”的很多挥杆细节,因而同样也会对最终的击球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过程很像打乒乓球的正手扣杀:扣球后是把握拍的右手挥到超过左边肩膀的位置还是只停留在左前额方向、扣完球是把身体的正面对着对方还是狠狠转到左侧面来,都会直接反映到这一板扣球的力度和方向上。
   针对转体不够的问题一口气练了十来筐球,每次挥杆前都特别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肚脐眼转到目标方向”,而且一定不是在击完球之后再刻意去扭动身体摆出收杆动作,而是把转体的意识放在上杆前。
   体会下来效果特别的好:
   第一,挥杆过程身体重心的转移自然多了,还真就有那么点“荡秋千”、“摆水桶”的感觉,不再是从前那种机械式的、僵硬的先把重心落到右腿,再强迫自己呆滞地往左腿使劲,等到把重心“转移”完毕,有时连站都站不稳,甚至弄得摇摇晃晃、前仰后俯的。
   第二,经常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既流畅又舒服还好看的“收杆”动作,再不必像以前一样“为了收杆而收杆”,别扭得不行,虽然偶尔也能摆出像模像样的POSE,但击出去的球却常常惨不忍睹。
   第三,小白球飞出去的方向明显直了很多,左拉由飞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回想起来,原来的挥杆时实际上是一直“不敢”太转体,因为潜意识中总觉得“转”多了小白球会跟着身子横着跑,不可能打“直”的,而真正的情况恰恰相反:转体流畅时,杆面是在挥杆平面最低点的切线位置“顺带着”把小白球击出去;如果转体不够,很自然地会在下杆的过程中“找”球去打,为了控制小白球的方向和力量,会因此而增加很多手上的“小动作”,把整个挥杆平面都破坏掉了,则打不好是必然的,打好了是偶然的。
   仔细观察下来,绝大部分初学者或高差点球友几乎都是用“手”在打球,所以一杆下去会打出各种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球路和效果来;反之,凡“8字头”以下的中低差点球友,虽然每个人的挥杆可能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但一般都是有比较完整而流畅的转体过程,看起来都特“顺”。
   练习完了马上下场去试试效果。第一场的成绩自然是又坐了回“三轮车”,因为地球人都知道,“改动作”是必定得付出代价的。虽然杆数很不好看,但挥杆的感觉却好了很多;第二场就开始出效果了,往球位前一站便隐隐有一种急不可耐的“表演”欲望,而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犹犹豫豫地不知道能不能打好这一杆。成绩卡也跟着好看了,轻轻松松弄了个87杆。
   下场回来仔细回顾,又到练习场一杆杆体会,感觉到所谓“把肚脐眼对正目标方向”决不只是“一个”环节的动作,而是会对控制和把握整个挥杆过程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反正俺是打定了主意,准备用至少十场球的代价来强化,说不定还能有更惊喜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