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球的最终结果来看,高尔夫比的确实就是谁失误多少、谁失误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如此,怎样减少失误、怎样降低失误的影响,便是我们每次下场必修的功课,也是决定一场球成败的关键。
“失误”无非主要是这样几种情况(不包括一些“莫名其妙”的失误):第一是基本功或技术水平不到位,这当然只有靠长期的勤学苦练来弥补,绝非一日之功;第二是由于心态方面的综合影响,这得看当事人的个人修炼水平,一时也勉强不来;第三恐怕就是“用脑子”不够了。
球场上能不能“用脑子”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其后果也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实例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场景一:不认真分析得失。
例如,球落入很困难的球位(如球道边的长草丛、水障碍附近的荆棘堆、不能正常站位的树兜下等),如果按规则罚一杆后抛球再打,则损失的杆数是可以算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往往很少想到这样去处置,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闷头抄杆就干,一杆、两杆、三杆,最后到了实在没办法把小白球弄出来才不得不放弃,结果还是得抛球。
一般赌博都还要讲究个“赔率”,球场上很多情况其实是完全可以“算计”清楚的,就看能不能“用脑子”。
有一次,小白球在距果岭230码左右的球道上,但果岭是左狗腿位置,球洞与停球位的连线间是一大片树林。按理说,以俺的实际能力,显然应该是依球道方向稳稳当当两杆上,如果直接攻果岭,打不了那么远的距离,最多也就是能穿过树林落在果岭附近,而只要稍有左曲或方向不正,就靠得住是“飞鸟投林”;由于典型的“不用脑子”,潜意识中只想着远一点是一点,抄起铁木杆对着果岭方向就干,结果是不用说了,果然一路从树林里找球、救球,整整多出4杆!
还见过不少类似的情况,像在沙坑里用球道木开干、明摆着是距离很“危险”的正面水障碍却非要做一杆过水去打等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是:在遇到这些“非典型”情况时,首先不是考虑能打得多好,而是先想清楚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最好能怎么样,最坏又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大概各有多大的概率机会。
场景二:不仔细进行选择。
个人体会,到了攻果岭的这一杆,特别需要对球杆和果岭进攻点的选择这两个环节“用脑子”,否则很容易功败垂成,无端地多出几杆。
第一种“不用脑子”的情况,是一概按平时在练习场的距离选杆。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考虑:第一,场上停球的距离一般都不可能恰好与练习场那种固定的距离匹配(如130码、150码等),而是很“离散”的;第二,在场地上击球和在练习场打垫上击球的效果会差别很大,也不能将两者的击球距离简单类比。所以,在选杆前还是要仔细想一想为好。
第二种“不用脑子”的情况,是不管果岭周边环境或旗杆位置,一律直接将旗杆作为进攻点,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么进沙坑、要么落水里。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只要能“On”果岭就算很不错了,尤其是对于我等中高差点爱好者而言,一般都不必太指望“一推”解决问题。
场景三:不及时改变策略。
观察下来,自己和一些球友在场上那种“不服气”的做法,最多只能说是“精神可嘉”,但真就不可取。例如,明明发现这场球1号木出了问题,频频失误,这时候换支球道木甚至铁杆来开球又有何不可?何必“一根筋”非得耗上1号木不放?明摆着球位不怎么理想,为什么还非要侥幸去追求这一杆的距离?本来这个洞保住“博基”也不错了,何必硬要冒险去一顿强攻弄的鸡飞蛋打、懊丧不已?一位球友说的非常好:有问题就回练习场去纠正,千万不要在球场上和自己较劲,越赌气结果会越糟糕。
球场上需要“用脑子”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总之是“多思有益”。如果在击出一杆后走向下一个球位的过程中,便开始一路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考虑下一杆可能的打法、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则计分卡一般都要看起来更舒服一些;高尔夫讲究所谓“快走慢打”,我看这个“慢”字大有学问,恐怕不是要动作慢,而是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