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武术腿上功夫 |
分类: 高球随笔 |
曾看到过很多类似的观点:“高尔夫是下肢的运动”、“把下肢动作做好了就等于打好了高尔夫的一半”、“左右两堵墙”、“上下杆要做好重心转移”等,说的无不都是高尔夫的“腿上功夫”。
凡“练家子”都知道,不管是南拳北腿什么门派,中华武术都特别强调练好“下盘”。武谚云:“练拳先扎马”——这个“马”就是专指下盘的根基。如果下盘不稳,要么出拳轻飘飘、有力使不出;要么只能发蛮力、全身都别扭。下盘扎实的拳家,出拳的力量一定是首先源于腿部而达于腰际,最后才集中于拳面,瞬间爆发,呼呼生风。
看起来高尔夫的“下盘”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合最近一段时间下场和练习的体会,越来越感到高尔夫“腿上功夫”的重要性真不能小觑。以前都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站位对不对、有没有抬头、是不是转肩等诸如此类的技术环节上面,很少去认真研究“下盘”的事;后来慢慢地发现,这些技术环节的练习固然都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腿上功夫”做基础,则整个的挥杆效果总是会时好时坏,经常是摁下葫芦起了瓢。
曾经和一位单差点球友同场,击球的效果那叫一个令人佩服。要说他的挥杆动作,好像也谈不上比我们特别好到哪里去(当然,看不见的细节基本功另当别论),但有一点非常突出,很可能也正是他的绝杀秘笈之一:在预备挥杆时大马金刀往那一站,给人一种非常稳定的感觉;挥杆过程中,无论是上杆还是下杆、收杆,整个下盘都显得相当的坚固,基本看不出那种上下起伏和左右摇摆的迹象。
细细体会下来,高尔夫“腿上功夫”的表现至少有两个方面:
第一,上杆时两腿一定要“锁紧”。这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两腿无力,被转肩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带向右边、上边,造成身体往上顶(拱)、动作变形,或者出现老虎说的“杀手级错误”——整个身体都往右摆动。从功能上看,上杆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了给下杆时积蓄力量,像把弹簧卷紧一样;如果两腿无力、不能将力量锁紧,就相当于减少了“卷弹簧”时的反作用力,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其他环节的动作再好,最后综合起来的结果也都会受到明显影响,还搞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第二,下杆时两腿一定要“扛住”。这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手、腿分家,各玩各的:两腿不能率先为下杆过程提供力量源泉,变成了主要靠上肢动作来完成下杆,下肢则轻飘飘没什么感觉,很容易造成方向失控、有心无力、重心反转、身体失衡。表面上看,虽然是双手握着球杆在动作,实际上,下杆时还是得靠下肢首先启动,所谓“重心转移”就是这个理——显然,重心肯定在下部而不在上部。
进一步联想开来。为什么挥杆时都要强调“放松”?放松了还有什么力量?为什么球友们都体会过“越使劲越打不好”、“越发力越不行”?依我看,“放松”也好、“不发力”也好,应该都是主要针对上肢而言,且恰恰是为了要给下盘的“紧张”、“发力”留出足够余地,否则就会使挥杆过程成为无根的浮萍,头重脚轻,击球的力量既不行,其他环节所做的努力也容易功亏一篑。
前一篇:破百一周年:想起了当菜鸟的日子
后一篇:伤疼换来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