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杆头滞后 |
分类: 高球随笔 |
用1号木开球时,如果出现左曲、左拉,我看并不见得比最常见、最令人头疼的右曲球来得轻松,尤其是遇到那种开球后从右往左斜方“砸”出去的情况,小白球会像一颗急速坠落的流星,距离和方向都根本谈不上了。
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因外,我自己对此也有一个小小的体会:下杆时的两个环节对是否会出现左曲或左拉影响非常明显。
首先是要保持“杆头滞后”,即下杆的过程中始终让握把走在杆头前面,或者说,要在握把先回到击球准备状态的位置后,杆头才跟下来击到球。从几何关系上看,目标点与小白球之间的连线为一直线,杆身是另一直线,1号木站位准备时,这两条直线基本上是垂直的,正好能保持杆面正对目标;如果下杆时杆头跑在握把前面,则在击球一瞬间两条线的交叉角会大于90度,必然会使得杆面在触球时朝向左边,便出现所谓“扣杆”。
其次是要尽可能将上杆时屈立的手腕保持到最后击球一刹那,不能一开始下杆就让手腕“掉”下来了,否则就会出现所谓“扣腕”。击球的力量应该主要是来源于整个挥杆过程对杆头形成的一种惯性力,就像用榔头干活时的感觉——设想站在凳子上往墙壁上打钉子,如果手腕直直地、僵硬地握着榔头砸下去,不仅可能会觉得“有力使不出”,而且会很容易把钉子砸歪;如果是放松手腕自然用力、在快砸到钉头时才把手腕打直,则对方向和力度的控制会好得多。
下杆时往往会有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就是总想着尽快去“够”着球,急于把小白球一杆“打”出去——这往往也是造成杆头超前、手腕提前释放的一个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