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差点 |
分类: 高球随笔 |
高尔夫的“差点”真是神妙无比,“差”的就是那么一“点”。
自进入“9字头”行列后,前前后后总共见过6次“8”,最好的一次甚至还留下了唯一的一次86杆的记录;按裴勇的理论,俺的正常稳定成绩就应该是95杆(86+9)左右,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般情况下,怎么打也就是在这个范围浮动,发挥好一些可能是往90杆方向靠,差一点就是往100杆靠。
为什么会感慨起“差点”?就因为在场上打出几个很漂亮的球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自以为战斗力真的一下子很强了,“想法”也就多了,“目标”也就高了,结果呢,哪怕连抓几个“帕”,甚至收进1、2只“鸟”,18洞下来一般还是会回到“差点”水平,不服气还不行。
最近好多场球,前9洞下来才加6-8杆,转场的过程中就会禁不住“自不量力”的暗暗寻思:照这势头,今天又能见“8”?却不知“差点”这个小幽灵已经悄悄如影随形地开始附体了,看看你得意得差不多时,先给你几个“双博基”、“三博基”尝尝;一路下来就剩1、2个洞,眼看“8字头”已经在向你招手了,好,打爆!记得有几场球打完第17洞时都是加16杆,到最后一洞硬是“晚节不保”,眼睁睁又溜进“9字头”。
体会多了才深知“差点”的厉害,再不敢轻易“高看”自己,老老实实照90多杆努力,也就先安心在这个段位混着吧。北京帅哥教练的一篇博文中说的话对我印象极深:“不要总想打出超出自己实际控制能力的球”;从另一方面理解,可以衍生为“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
“差点”的另一种妙处在于,只要在全场过程正常发挥,它也不会无端的让你受委曲:即使是偶尔有几个洞打“坏”,甚至在个别洞“死的很难看”,一般情况下还是能够回复到“差点”成绩,不能太出格的。今天的一场球,前半场打爆好几个洞,加5、加4都齐了,弄出52杆,够沮丧的;进入后半场,充分相信“差点”老兄不会太亏待俺的,该怎么打还怎么打,最后还是保住了97杆,没坐三轮车,也算是很欣慰了。
依个人体会,正确认识自己的“差点”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让你在一场球中(尤其是带点比赛性质的)好好稳定自己的心态,不去好高骛远,也不轻言放弃;既不必因意外地少了好几杆而得意忘形、心比天高,也不必因偶尔的失手而垂头丧气、破罐子破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