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围绕“执行力”的各种理论、观点也层出不穷,什么“执行力是企业的生命”、“再好的战略没有执行力也等于零”、“执行决定一切”、“执行第一”等等。
首先需要区分开来,“执行”和“执行力”其实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完成任务(或目标)的过程”,后者指“完成任务(或目标)的能力”;“执行”本身是很容易、很普通的,任何一个企业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执行”;“执行力”却大有讲究,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执行力”水平都可能千差万别。
因此,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对企业的“执行力”产生较大影响、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执行力”,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很好关注的问题。
撇开那些“玄学”式的理论说教,我们可以结合高尔夫运动来做一些形象的分析,提出一些关于执行力问题的朴实看法。
如果我们把打完一场高尔夫球看作一项特定的“任务(目标)”,则完成打球的过程就是“执行”——这一点也不难;在涉及到那么多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一场球下来能获得怎样的成绩?这就是“执行力”的体现——很显然,同样是打一场球,“执行力”水平差别越大,这场球的成绩自然也差别越大。
我们需要研究的命题是:怎样才能使球友们的“执行力”水平表现得更好?或者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影响到球友们“执行力”水平的因素主要会有哪些?
针对“打出更好成绩”这一“执行力”命题,我们可以分析和强调的环节当然很多,但最为核心、对球友们“执行力”影响最大的无非是四个方面:一曰“心态”、二曰“角色”、三曰“工具”、四曰“方法”。
1、“心态”对执行力的影响
这是对执行力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有一定球龄的球友对此都会有切身体会——“心态”越不好,成绩肯定会越差。
进一步细致分析,“心态”又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对执行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心态的初级层面:态度
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有利于提升执行力,后者会直接破坏执行力。例如,在面对一大片正面水障碍挥杆时,“积极”的态度就是告诉自己“这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100多码么,在练习场上还不是“玩”似的就打过去了?“消极”的态度则是患得患失,老在心里想着“要是下水可就麻烦了”,结果往往真就下水。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无论制度多么严格、愿望多么美好,保证企业执行力的最基本要求,是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首先都要对自己的岗位工作有一种“积极”态度,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2)心态的中级层面:激情
超出“态度”层面的心态是“激情”。例如,面对几十码开外、周边布满沙坑的果岭,或者水面环绕、100多码距离的岛状果岭时,如果我们不仅仅只是很“积极”地用短铁来进攻,还能够进一步在这种挑战面前为自己注入一种“激情”——热切期待着成功之后的征服感、成就感,则一般就会随之表现出很出色的“执行力”:On!
同样道理,作为一个有序的组织,企业必须善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这是从“心态”上促进执行力提升的另一要求。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企业,即使是其他条件不变,其执行力水平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企业里整个一暮气沉沉,员工们一个个“心如止水”,则执行力再好也会有限。遥想当年,为什么“三株口服液”几乎在一夜之间横扫大半个保健品市场?那种“执行力”是多么的惊人?!看看他们营销队伍的“激情”就不难明白。
(3)心态的高级层面:信念
“激情”的升华会化作一种“信念”。在高球场上,“只要想打好就一定能打好”的说法虽然不能完全当真,但如果一旦真的能建立起这样的“信念”,确实能让人在无形中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也能实实在在的减少杆数,提升“执行力”。
所谓“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共同价值观”的特定导向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来建立一种自身企业固有的信念,从而持续提升企业执行力。王石旗下大名鼎鼎的万科企业,这么多年来强大得令人称羡的“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恐怕都与其始终坚持的“做行业的领跑者”这一信念驱动不无关系。
2、“角色”对执行力的影响
高球运动中的“四人两球”赛(最佳球位)颇能说明“角色”对执行力问题的影响。
(1)搭配要适当
球友们都知道,打好最佳球位赛的第一个前提就是“配对”,两个高手在一起不见得一定能出最好成绩,两个“三轮车”球友配对打出“8字头”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关键在于“配对”者是否能长短互补。例如,“大炮手”加“神推”的“执行力”一定会强。
对企业而言,就是人力资源结构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问题。一群“废物”在一起固然很难说什么“执行力”,但一帮“精英”扎堆也不见得就执行力出色。就像唱一台京戏,只有对生、末、净、旦、丑都好好搭配,才有可能唱得精彩,才有可能表现出很好的“执行力”。
企业中比较理想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合理配置“人物”、“人才”、“人员”,则对企业执行力的提升大有益处,此将专文另述。
(2)表演要到位
在最佳球位赛中,如果本来指望铁杆精准的球友攻果岭挣分,结果却左一杆右一杆、长一杆短一杆乱飞;本来盼着推杆好手在果岭上大显神威,结果却是这个洞三推、那个洞四推,“执行力”能好么?
同样道理,企业中的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包括普通员工,能否“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本身就是执行力的一种基本构成。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如果某一些岗位的员工本来就难以充当企业所希望的“角色”,执行力也就无从谈起——像一些企业“技而优则仕”,非要把技术工作出色的人“提上来”做管理工作,他就是想表演到位也难;正如本来开球就“靠不太住”的球友,非要让他在配对赛中担当“大炮手”角色,还能指望他给你少几杆?
(3)关系不错位
“角色”问题对执行力的另一层影响,是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不能乱套。例如,“神推”在配对赛中就应该专注于怎么在每一洞保“两推”争“一推”,在发球台上就不必去太“表现”,保证稳稳当当把球送上球道就好,以防万一同伴开球失误还有条后路。
相应会对企业执行力产生负面影响的,是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很多潜意识的“错位”现象。例如,企业高层领导人不是集中精力如何想办法做好“领导”工作,而是“急眼”了就自己“赤膊上阵”,干脆“亲自操刀”;明明可能是一般员工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上级领导也只管逼着“要结果”,口口声声“不要和我讲那么多条件”;在资金运用上“把买酱油的钱拿去买醋”、时不时还要“寅吃卯粮”,出现问题时却一味地指责当事人“执行不力”,等等。
3、“工具”对执行力的影响
十四支球杆是我们下场时保证“执行力”最基本的工具,影响非同小可;对企业执行力影响最大的工具是“管理”,同样不可轻视。
(1)家什不能少
自然,并不是非得十四支杆才能打一场球,但最起码的杆是不能少的,这是球友们的“常识”;更进一步,在十四支杆范围内是不是配置得比较齐全,也会直接影响到这场球的“执行力”——譬如,如果忽然把原来用得很得心应手的劈杆给砸坏了,虽然照样可以打完这场球,但在100码左右攻果岭时很难说不会多出几杆来。
实践中,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会在内心深处轻视“管理”这一对执行力影响至关重要的“工具”,或者仅仅是停留在“叶公好龙”的层面——谈到“管理”么,有用是有用,可我的企业是要“赚钱”的,“利润是硬道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殊不知,“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恰恰就是体现在是一种能够支持我们更多地“赚钱”的工具,而不是用来“作秀”的道具。
管理的四个要素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执行力:
——有些企业今天一个“文件”、明天一个“指示”、后天一个“任务”,习惯性的心血来潮,甚至朝令夕改,只要没达到预期的结果就指责下属“执行力太差”:这是典型的“计划”工具缺位;
——有些企业的组织结构紊乱、岗位职责不清,遇到问题对上既不能“溯源”、对下也不能“析果”,一句“执行力不行”就统统都大而化之:这是典型的“组织”工具缺陷;
——有些企业的“领导”怎么看都“不像领导”,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不提高,多少年来就凭着“经验”和“感觉”行事,却是看谁都没有“执行力”——这是典型的“领导”工具不力;
——有些企业不注重对工作过程的把握和控制,将“指标”一下就完事,不管再复杂、再困难的工作,都是“我只看结果,不要给我讲过程”,等“结果”一出来又感叹一番“执行力”:这是典型的“控制”工具失效。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管理”这一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能给予足够重视,是很多企业执行力低下的要害所在。
(2)使用要得当
在球场上,如果该用长铁的时候用了短铁、该用铁杆的时候用了木杆、该“切”不切、该“劈”不劈,等等,结果都是可能增加杆数,影响“执行力”。
“管理”是一个几乎包罗万象的“工具包”,为着有效提升企业的执行力,我们同样需要尽可能恰当的使用各种企业管理工具,而不能“抽出球杆就打”或者“看着人家的媳妇就好”,否则不仅不能改善企业执行力,反而可能“”越搞越乱。
例如,一些企业明明也就是三、两百人的规模,却非要去搞什么“集团化管理”;一些企业年利润才那么千儿八百万的,却要一心琢磨着怎么“资本运作”;一些企业明明连最基础的管理工作都还差强人意,却在那里大谈什么“中国式管理”;一些企业连“品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都没有真正弄清楚,却也要大张旗鼓地宣称什么“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等等。
(3)效果要琢磨
同样是一支7号铁,用得好的话既可以用来在短的三杆洞开球,也可以在球道上打距离,还可以在果岭前定点进攻、打切击球,等等。如果就只知道7号铁是“球道铁杆”,同样可能丧失很多提高“执行力”的机会。
现今不少企业管理的“食古不化”现象非常严重,一会是“学习型组织”、一会是“六西格玛管理”;一会是“孙子兵法”、一会是“水煮三国”;一会是“细节致胜”、一会是“事件营销”。名词满天飞,花样不胜繁,自己都说不定还在那一头雾水,这样的企业就是“工具”再多又能有多强的执行力?
4、“方法”对执行力的影响
影响执行力的最后一个方面是“方法”,于高球运动而言就是“球场攻略”。
同样的“差点”水平,在球场上取“攻势”还是“守势”,遇到很困难的球位时是强救还是宣布“不可打”、认罚一杆,在把握不大的四杆洞是准备“三上”还是“两上”,果岭边是“劈起”还是“短切”等等,球友们所用的“方法”不同,对一场球下来的成绩影响也会大为不同,“执行力”表现都可能大相径庭。
做企业更要讲“方法”,尤其是“科学的方法”,否则难以建立良好的执行力。譬如,科学的“战略管理方法”能使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谋定而后动”;譬如,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能使企业希望实现的“目标”与对“过程”的控制紧紧结合起来;譬如,科学的“薪酬管理方法”能使企业发生的“费用”产生更好的“效益”,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发工资”,等等。
同样地,调整好“心态”、表演好“角色”、使用好“工具”其实都少不了“方法”,最终的结果也都是反映在“执行力”水平之提升上。
概括而言,我们从高尔夫运动中就企业执行力问题获得的启示,至少有这样几点可以借鉴:
第一,要有合适的“心态”。
第二,强调正确的“角色”。
第三,配置专业的“工具”。
第四,讲究科学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