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爱的教育——前言(王干卿)
(2008-12-30 12:27:51)
标签:
爱的教育因佩里亚利古里亚前言德·阿米意大利杂谈 |
分类: 调查报告 |
《爱的教育》
(意大利)艾迪蒙托•德•阿米琪斯(Amicis,E.D.)
王干卿
1998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前言
从意大利文原版翻译的《爱的教育》(原名《心》)中译本第一次跟我国读者见面了。
早在二十年代初,该书既由夏丏尊先生对照日、英两种译本译成中文,取名《爱的教育》。八十年代初,《爱的教育》由英文转译本又在我国出版发行,是当时的畅销书之一。
《爱的教育》的作者艾迪蒙托·德·阿米琪斯一八四六年生于风光旖旎的意大利利古里亚西海岸的奥纳利亚镇(该镇于一九二三年跟一箭之遥的另一港口镇茂屋里齐奥合并为如今的佩里亚市)。他自幼酷爱学习,青少年时代就喜欢军旅生活。一八六五年从军校毕业后成了一名步兵军官,翌年参加了意大利的第三次独立战争。后来,他根据多年丰富的军事经历,撰写了许多报道、特写。这些作品于一八六八年结集为《军事生活》出版。
德·阿米琪斯曾游历过许多国家,发表了一系列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有《西班牙》(1876)、《荷兰和伦敦游记》(1874)、《摩洛哥》(1876)、《君士坦丁堡》(1879)等。
德·阿米琪斯以描写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及其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享有盛名。《朋友们》(1883)、《一位老师的小说》(1892)、《学校和家庭之间》(1892)、《大家的马车》(1899)、《童年和学校生活的回忆》(1901)和《高尚的民族语言》(1905)等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德·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描写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发表于一八八六年,是作者历经八年呕心沥血写成的。作者在一八七八年写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披露了自己的心境。他在信中说:“长期以来,我的脑海始终萦绕着一部新书的蓝图。为了它,我辗转反侧,寝食不安,甚至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我要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写好这部内容新颖别致,情节跌宕起伏,水准定能超过其它作品的书。我创作的欲火业已熊熊燃烧,在我的血液中已赶到它的躁动,这是我二十年心血的结晶,是三十年理智的内心独白。凡是读这部书的人将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论的教科书,它所饱含的教益、慰藉和激荡的兴趣无不使所有的人留下动情的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作者八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战果。这部作品一八八六年发表后,果然不同凡响,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意大利文坛。仅当年出版的头两个多月,再版四十余次还照样告罄。一九一三年,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对于当时只有三千万人口左右的意大利来说,不能不算个奇迹。迄今仅在意大利就印行一百多版,行销千万册,成为意大利无数家庭教育孩子的教材。这部作品还曾经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和故事片,搬上荧幕,绘成各种动人的画册。作品还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德·阿米琪斯在世界文坛享有的崇高而特殊的荣誉从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现在不定期地在作者家乡举行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为了缅怀作者,因佩里亚市政府举办了“德·阿米琪斯生平事迹和遗物展览”。在意大利进修期间,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无比崇敬的心情有幸参观了展览。排队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孩子们衣着整洁漂亮,个个兴高采烈,像小鸟似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展厅里除了陈列着作者部分手稿外,还有复原的作者生前的私人书房,用过的文具和遗物,张贴着由《爱的教育》改编成电影的剧照,矗立着书中主要人物栩栩如生的塑像。当我问到《爱的教育》的手稿的去处时,陪我参观的因佩里亚市长福尔维奥·瓦萨先生无不遗憾地说:“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有个权威性的评价,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将《爱的教育》的原稿寄给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尔后,想必将原稿退还了作者本人。从此下落不明,至今谁也不知道手稿流失到了什么地方,实在惋惜。”
德·阿米琪斯事业辉煌,声名显赫,令人刮目相看,但个人和家庭生活却半世坎坷,屡遭不幸。夫妻长期不和导致关系最终破裂,离异分居,长子弗里奥面对家庭悲剧,精神世界彻底崩溃,陷入伤心绝望的境地,年仅二十二岁就自杀身亡。德·阿米琪斯从此萎靡不振,万念俱灰,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终因悲痛过度,心情长期抑郁,染疾在身,于一九零八年三月十一日在利古里亚海滨的另一座城市博尔迪格拉猝然去世,走完六十二年的坎坷人生之旅。
我在意大利工作期间,有幸结识了年近花甲之年的银行家阿伍列里奥·亚德瓦达先生。当他得知我对意大利儿童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毫不犹豫地把他童年阅读过,后又被一双儿女阅读过,珍藏了多年并由德·阿米琪斯的次子吴戈亲笔签名的《爱的教育》赠送给我。读着读着,我立刻被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人入胜的习俗风尚所吸引,作品展示的孩子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姐妹,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厚谊的爱更是扣人心弦,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整个意大利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更宜为直观的视角。我决心将作品很快译出来奉献给国内读者,将作品译出了初稿。回国后,在必须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无法摆脱许许多多的琐事和应酬,这部书未能像所预料的那样很快问世。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我心旌摇荡,坐立不安,激励我务必了却这桩心愿。否则,激越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更对不起向我赠书的亚德瓦达先生。遂重新校对一遍原文,对初稿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终于如愿以偿,奉献给读者。当然,没有出版社朋友的鼓励和关照,这部书也是很难问世的,借此机会,谨向亚德瓦达先生和出版社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欢迎翻译同仁、专家学者和读书对译作中的不当之处提出批评,给予指教,以期改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