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话“好兄弟”

标签:
邵顺文散文中元节中国作家北方文学 |
分类: 每日一题 |
中元节话“好兄弟”
在富士康工作的大哥给我打来电话,让我抽空帮助富士康写一篇祭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他们要做祭祀活动。
中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节”。印象中, “鬼节”期间,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重大活动。但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经验告诉我,东南沿海一带包括在其他国家、地区生活的华人,在此期间,应该有所动作。
我爽快地答应了大哥。
乘闲,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中元节的祭文。搜了将近一个小时,也没有看到一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的文章。看来大哥给我布置的,不是一个小任务。于是,我就把中元节的资料仔细地消化了一下。接着,我继续在一个有许多祭文的网站仔细甄别。遗憾的是,网上无数文章,均与此无关。不过,细心的我还是看到了这个网站的客服电话。我拨通了,对方告诉我,可以在线请求工作人员支持。我按照她的指点,与在线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工作人员用QQ与我交流。当我把问题告诉她时,她告诉我,她们没有这项服务,但是她可以提供一个网址,让我在上面搜寻。
我欣喜若狂,但是链接了她给我的地址以后,我发现,我又回到了刚刚那个网站。我知道,指望她们,看来是不可能了。只好静下心来,仔细揣度祭文的写法。
盛传的各种祭文,它们或者是祭祀祖先,或者是祭祀某个近期远去的亲人、朋友,这些文章,非常欠缺专业性,远远不能符合我的要求。我接触过真正的祭文,那是应中国海洋文化节之邀,在浙江岱山祭海期间,由岱山县的县委书记亲自为我们诵读的。祭文非常工整,每四字为一句,全文流畅、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那篇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汶川地震之后,《江西日报》发表了我一篇祭奠汶川遇难同胞的诗歌,还发表了别人写的一篇祭文。那篇祭文,前半部分写得比较规范,后半部分则较为松散,规范性稍许弱了一些。我结合那篇祭文,参照网上一篇公祭族人的祭文,七拼八凑,做了以下这篇祭文:
富士康中元节拜普度公祭好兄弟文
吾好兄弟,勤劳富康。历为人表,万世敬仰。
知仁达礼,浩泽无量。恩名远播,雄居东方。
佑我苗裔,保我兴旺。协和各族,辑睦邻邦。
功传后世,惠泽八方。根深叶茂,宗系繁昌。
代有贤哲,谓栋谓梁。祖德庇荫,祖训铭长。
子孙播迁,五洲六洋。忠孝传家,和睦乡党。
辛劳节俭,自奋自强。富民兴生,当仁不让。
构筑和谐,保我盛昌。丰绩史著,伟业辉煌。
清正祖风,光大发扬。而今我等,祭奠敬香。
肝肠断绝,悲痛难量。黄泉有觉,请品请尝。
盂兰广施,敬奉阴光。缅好兄弟,伏维尚飨!
大哥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提到的中元节祭奠的“好兄弟”,其实就是指那些先行而去的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鬼”。 民众在祭拜好兄弟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需提到今天是几月几日什么时辰、主祭者姓名,然后表示在此准备饭菜水果等祭品来供奉,请“好兄弟”享用,最后再提祈求保佑或其他请求。供品的准备较有学问。祭拜神明、祖先的水果忌用番石榴、番茄等籽多、且籽可食的水果,也忌用台语谐音为“旺来”的凤梨,还有香蕉、李子、梨子三种水果也不可合拜,因为闽南语谐音是“招你来”。
在柬埔塞,按照不同的神位,人们会在拜祭时放置不同款式的冥纸,比如拜地主爷,人们多会摆放“双头金”、“大金”等;而“衣服”,就是一叠叠五颜六色的大纸,上边印有不同的花纹。为死人做功德时所烧的大纸屋和多种类的冥纸都是在亲人往生时,或做头七、三七、百日祭之类才会烧的纸扎品。近年来,为了给“往生”的亲人住得更舒适,“平民屋”已变成“大别墅”,并附有天线,电视、豪华汽车,使亲人也可以在冥府中过上富人的奢华生活。
其实,“好兄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影响极其重要的文化。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进程中,“好兄弟”文化因其神秘、传奇色彩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民间文化的核心组成。《聊斋志异》就以写“好兄弟”而著名于世。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内地的“好兄弟”文化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二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我上学时间,每天必须经过一些空旷的墓地。据说,那些墓地里,经常会走出一些披头散发的“好兄弟”,害得我每天晚自修结束以后,都要像风一样从墓地穿过。那时候,关于“好兄弟”的故事,流传得非常广泛。我记得,当我见到墓地上升起星星般的磷火时,我的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现在,所有的乡村,能够让“好兄弟”容身的地方,都在不断地缩小着,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对现实的影响也在不断地萎缩着。我隐隐地感觉到,我们的躯干正在日渐地消瘦下去,像脱了皮的树,而在我们的皮肤与骨头之间淤积的脂肪却越来越厚实起来。
“好兄弟”里面的这个“好”字,蕴涵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得好名。国要好,家要好,亲要好,朋要好。一个“好”字,树立了一杆为人处世的标尺。中元节间,海外的华人们都将为“好兄弟”举办祭奠活动,但是内地似乎比较淡漠。
我倒是希望,有一天,内地的人们也能够像台湾、港澳、海外华人一样,把中元节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对待。比较从西洋舶来的所谓“情人节”、“愚人节”来说,中元节对我们更加有存在的意义。对西洋节日的崇拜和对我们自己节日的冷漠,让我越来越感到呼吸的局促与不安。我们究竟流失了什么?我们还要在迷茫之中行走多久,才会懂得忏悔,懂得珍惜流淌在我们大地上的长江、黄河和流淌在我们血管的华夏血缘?(邵顺文)
作者简介:邵顺文,生于江苏淮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得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北方文学》散文刊执行主编。出版散文集五部,诗歌集二部。
电话:13813813722
电子邮箱:782493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