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恶一念

(2011-08-28 23:17:48)
标签:

萧望之

沧州

韩延寿

宋体

赵广汉

蓝精灵

婚姻法

卡扎菲

乔布斯

散文

邵顺文

分类: 每日一题

善恶一念

邵顺文

善恶一念

 

我向来认为,即使最善良的人,也有其丑陋卑劣的一面;同样,即使最恶毒的人,也有其善良美好的一面。看清这种与其本质对立的一面,我们才能客观公正地做出对一个人的评价。

西汉宣帝时间,韩延寿代替萧望之担任左冯翊。萧望之听说韩延寿在东郡太守任上,曾发放官府之钱一千余万,便派御史前去调查,韩延寿听到消息,也派人调查萧望之在左冯翊任内发放属于廪牺令掌管的一百多万钱之事。萧望之上奏说:“我的职责是总领天下监察事务,听到有人检举,就不敢不闻不问,却受到韩延寿的要挟。”汉宣帝因此认为韩延寿不对,命分别调查到底。结果指控萧望之动用官钱一事并无事实根据,而萧望之派到东郡的御史却查出韩延寿的“问题”。韩延寿竟因此被指控犯有“狡猾不道”之罪,斩首示众。行刑时,官吏和百姓数千人送他到渭城,人们扶老携幼,攀住韩延寿的囚车车轮不放,争相进奉酒肉。韩延寿不忍拒绝,一一饮用,共计喝酒一石有余,并让原属下官吏分别向前来送他的百姓致谢,说道:“辛苦各位远程相送,我死而无恨!”百姓无不痛哭流涕。

萧望之何许人?萧望之字长倩,他是萧何的六世孙,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萧望之是西汉宣帝、元帝倚重的大臣,又是著名的经学家。萧望之是当时的名儒,史称他“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但是这样一个以声望著称的人,何以忍心在与韩延寿的较量中直接置之于死地呢?看来,即使再善良的人,也有自己阴暗的一面。

汉宣帝时期,京兆尹赵广汉在京城第一个得罪的大家族是霍光家族。霍光为三朝元老,官拜司马大将军,更兼国丈之尊,位高权重,是朝廷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连宣帝都对霍光非常顾忌。就在霍光死后不久,赵广汉查到霍家有非法酿酒、非法屠宰的嫌疑,便亲自带人前往霍光儿子博陵侯霍禹的宅第进行搜查,砸烂了霍家酿酒的器具,还用刀斧砍坏了门户。霍光的女儿是皇后,她向宣帝哭诉。毕竟霍光才死不久,宣帝顾及到皇后的面子,就把赵广汉叫来责备了一顿。赵广汉由此得罪了皇亲国戚。后来,赵广汉又因办案得罪了当朝丞相魏相和司直萧望之,二人列举了赵广汉的一系列“罪行”,广汉因此被腰斩。长安的官员、百姓听到赵广汉因犯法而将被处决,十分震惊和悲痛,出现了众人集结为他送行的动人场面。

汉宣帝即位后,征魏相为大司农,后升为御史大夫。他积极向皇帝建议,下诏罢免了企图篡权的霍禹、霍云、霍山三人的侯位(均系霍光之后)。魏相被任命丞相后,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魏相熟谙兵法,有雄韬大略,为确立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立下了功劳。但在腰斩赵广汉的事件中,魏相是主要的推动者。所以,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魏相的时候,赵广汉的死,不能不算是他的一个政治污点。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也是一位为朝廷立过大功的大臣,只是因为被免为庶人以后,在给友人的信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长官刑狱的廷尉处以腰斩。考证这个廷尉不是别人,正是于定国。于定国少时随父学法。为狱吏、郡决曹。汉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被时人所称赞。但是,何以因为杨恽的几句牢骚就腰斩了他呢?我至今想不通。

唐朝末年,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他的儿子刘守文驻守沧州,朱温率兵围攻,城中粮食已经用尽了,但仍苦苦坚守,朱温派人劝说刘守文早日投降。刘守文回答说:“我和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是父子关系,梁王你现在正用正义征服天下,如果当儿子的背叛了父亲而投靠你,你将如何任用他呢?”朱温听了刘守文毫不掩饰的直言,感到很惭愧,就减缓了攻势。后来,朱温撤军,临行前将各军营中的粮草烧为灰烬,河中的粮船也都凿沉在水中,大量的粮食化为淤泥。刘守文写信给朱温说:“沧州城中数万军民,已经好几个月没东西吃了,你与其把粮草烧成烟灰,沉没在水中烂成泥,倒不如让它们发挥点作用,请你把剩余的粮草留下,以便救济城中的军民。”朱温于是留下了几座粮仓,沧州城中的军民靠此得以活命。

到了朱温篡夺唐朝江山,做了后梁皇帝,苏循和他的儿子苏楷,自以为对后梁有大功,应该破格提拔重用。而朱温却看不起他父子俩的人品,认为它们是唐朝的罪人,卖国求荣,谋取私利,于是勒令苏循退休,苏楷罢归乡里。

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进奉象征吉祥的多穗麦子,朱温看了很不高兴,说:“宋州今年发生水灾,老百姓非常困难,进奉祥瑞征兆有什么用处呢?”并派宫中的宦官使者到宋州责备节度使,并且罢免了进献瑞麦的县令。这三件事情对一般人来说不值得一提,但对朱温来说,却不能忽略,这就是看到一个人恶劣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他善良的一面。

没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恶。善与恶在一定的情况下是相互转化的。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要做到公允,那么,只有看清楚这个人的两面,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剥铜丝的女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