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滴血与沉思

(2010-05-11 15:14:24)
标签:

沉思

《先知》

泪与笑

苍穹

纪伯伦

碑刻

光芒

露滴

邵顺文作品

文化

分类: 每日一题

2005年下半月《思维与智慧》发表邵顺文散文《会说话的石头》

 

滴血与沉思

            ——纪伯伦风格浅谈

邵顺文

 

B·富兰克林说:“要读书,但不要读太多书。”

我认为,不要读太多书,但是要读纪伯伦。

纪伯伦是“旅美派”作家的杰出代表,他是“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他的作品,让东方文学在西方文学的面前再也不必羞愧。他的风格,被世界称誉为“纪伯伦风格”。《芝加哥邮报》载文评论他的作品《先知》说:“如果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读了这本书,不能安静地接受一位伟人的哲学,那么,这个男人或女人,就生命和真理而言,确已死亡。”

纪伯伦风格的主要作品有《泪与笑》、《暴风集》、《珍趣篇》、《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疯子》、《流浪者》、《沙与沫》、《音乐短篇》、《人之子耶酥》、《大地之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凝练的哲理性构成了纪伯伦风格的主线,与此匹配的是他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色彩感、音乐感、流动感。

在他的《泪与笑》中,他说:“泪,可以净洁我的心灵,使我晓知生活的秘密与奥妙;笑,可以使我接近同胞,并成为我赞美主的象征与记号。泪,我可让它与我共同承担心里的痛苦;笑,可以成为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欣慰的外在标志。”他的这句话高度精练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可以说,这样的态度,才是人生真正应该具备的态度:用感恩的心去面对苦难与幸福。生命是一场旅程,无论在这短暂而漫长的旅程里,我们将会遇到多少风霜雨雪,我们都应该持有一份宽容而悲悯的胸怀。

苍穹可容下发自我们心中的每一丝微笑和每一声叹息,并且保存源于爱的每一吻的回音。”在《火书》中,他说。这句话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表达:世界是中性的,她没有褒义,也没有贬义。她收容一切正面的东西,一样也不拒绝任何反面的东西。她对一切都不点头也不摇头,这正是她的博大所在。

他在《在岁月游戏场上》说:“在美的效用与爱的幻梦之间徜徉的一分钟,要比可怜弱者在把光荣献给贪婪强者中所度过的一生都要高贵。”我们究竟是苟且地活,还是有追求地死?纪伯伦用这句话给我们指示了一个有尊严感的方向。

秋天里,你究竟在哭,还是在你剥光了万木的叶子之后,因万木害羞而笑?冬天里,你究竟在发怒,还是围绕着夜下盖着雪的坟墓舞蹈?春天里,你究竟是生了病,还是一位被久别远离熬得体弱不堪的多情少女,叹息着走来,以求将自己的气息喷到恋人——四季中的青年——脸上,欲将其从睡梦中唤醒?夏季里,你真的死去了,还是在果心里、葡萄园中、打谷场上小憩

这是纪伯伦在《风啊》中的一段连续的反诘。这段话,把自然的风进行了拟人,让风具有了自己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因为爱而得到了最大高度的升华,从而让我们领略到其文字背后不能言说的诗意盎然的美好。

在《死之美》中,纪伯伦说:“请在我的灵床周围点起蜡烛,燃起香,将玫瑰花和水仙花瓣撒在我的身上,将麝香粉撒在我的头上,把香水洒在我的脚下,然后仔细观看死神之手在我的前额留下了什么字样。”只有怀着一颗美好心灵的人,才会对死亡如此诊视。在这里,死亡不是一个结束,相反,它成了一个高贵而典雅的开始。我们无法感到一丝一毫的悲伤,相反倒可以从中体味到一种莫名的香郁。这是对死亡的一种赞美,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具有的对死亡的一种敬爱与景仰。

在《一捧岸沙》中,纪伯伦告诉我们:

“悲伤、抑郁、苦闷、号伤都是哑巴,不声不响;至于它的眼睛,则灿若群星,闪闪发光。”

“人的眼睛是显微镜,向人展示的世界要比真实世界大。”

“反对是最低等的才智。”

“美将我们俘获,至于最美,则把我们释放,甚至出自其本意。”

在这里,每一句话都渗透着作者的思考,没有一个字是随意涂鸦而来。文本中闪烁的哲学的光辉与人性的光辉交相辉映,让我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而在《格言与忠告》中,他说:

当你知道了生命的秘密时,你会想死,因为死亡是生命之最深秘密。”尽管在《泪与笑》中,作者告戒人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人间世界,但是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巨匠内心深处隐藏的忧伤。生命最深秘密是什么,也许答案在生命存在之中,也许答案在生命消亡之后,但是,无论如何,死亡是人与万物不可规避的结局。

《沙与沫》是纪伯伦哲学思想箴言的汇编,在这里,会聚了他许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绝对不会因其短小而失去永恒的价值,相反,它们显示出了作者博大思想的深邃内蕴。

仅在昨天,我还自以为是碎片,不住颤抖,杂乱无章,运行在生命的苍穹间。现在我已经知道,我就是苍穹,生命是在我心中运动着的、排列有序的碎片。”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我想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答案肯定是截然相反的,但是,文学探讨的更多是哲学的美、美学的美,这一切没有超出文学的功用,显然这不会是哲学本身或者美学本身。因为“我”就是苍穹,所以“我”才可以主宰“我”自己的命运,“我”才可以成就自己,也在此基础上成就他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可以藐视一切,包括时间、空间,也包括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荆棘。

想象力与哲学性的结合,会喷射出怎样耀目的光晕呢?他告诉我们:

记忆是相见的一种方式。

人性是一条光河,从无始流到永恒。

人只有沿着黑夜之路前进才能到达黎明。

他人的实质,不在于他所表露的,而在于他未表露的。你若想了解他的实质,就不要听他说的,而要听他没说过的话。

每粒种子都是一个愿望。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幕上的诗。

只有大悲或大喜才能揭示你的真实。

真正的好人,是与众人都认为是坏人的人站在一起的人。

这个世界的最高德行,也许是另一个世界里的最低标准。

当你达到应该知道的终点时,也便到了你应该感觉的起点。

人有两个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另一个在光明中睡觉。

即使我们的最神圣的泪水,也不认识通往我们的眼睛的路。

……

我想,无论是谁,都可以从纪伯伦的文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他的文字是海,我们一定可以从中找到贝壳;如果他的文字是山,我们一定可以从中找到石榴;如果他的文字是云,我们一定可以从中找到霞光;如果他的文字是雪,我们一定可以从中找到晶亮。而这样的文字,是纪伯伦独有的文字,是纪伯伦风格的集中体现。如他所言:“每个伟人都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滴血,另一颗心在沉思。”我想,他的每个字应该正是他滴血与沉思的双重结果。

 

 

所以我说,常人用一颗心跳动,伟人用两颗心跳动。他把一颗心留给了自己,而把另一颗心留给了世界。当他死后,属于他自己的那颗心结束了跳动,而属于世界的那一颗心依然在跳动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吊诡
后一篇:故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