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9(大地笔记之十二:飘飘港)

标签:
爱在中国行图书出版妙手杯邵顺文大地笔记奥运地震文化旅游 |
分类: 每日一题 |
关于乡村的记忆,让我最难表达的就是飘飘港。它不是某个地方的名字,也不是某个人的绰号,而是一种藤蔓植物的名字。
少年时期,我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必须途经一片芦苇荡。芦苇荡里,芦苇如林,它们随风轻舞,似诗中画。我特别喜欢静静地站在芦苇荡的一边,聆听芦苇在风中的歌唱。无论是朝阳初上,还是夕日西沉,芦苇的歌声都是我少年里最美妙的乐章。
大片的芦苇荡里,不时有连续几株被一棵巨大的藤蔓植物缠绕。它的根茎与一般的芦苇粗细相当。它有着惊人的生长力,能够攀附几株芦苇向高处伸展。它的茎上有青青的叶子,还挂满了椭圆形状的果实。初夏的时候,果子皮是青青的、嫩嫩的,果瓤则是津津的、甜甜的。等到秋天来临,它的叶子就和芦苇叶一样,渐渐老枯,而果实也慢慢干瘪下去。这时,剥开它的瓤,瓤内已经变成一丝丝细细的、白白的、飘飘的絮。秋风拂起,它们就从我的掌心轻轻飞起来,然后向大芦苇荡的上方袅袅散去,那样子,很像故乡蓝天下洁白纯净的云朵。
我一直不知道它的学名。大人们管它叫“飘飘港”。小学到初中,我不知究竟吃了多少“飘飘港”的瓤。有时,为了摘下芦苇高处的“飘飘港”,还不惜把几株芦苇折断,以获取自己喜欢的美味。
这些年离故乡远了,“飘飘港”也越来越淡出了我的视线。但是每次回家,我依然在惦念着它。去年春节,和弟兄们团聚,问弟兄们,那个缠绕在芦苇上的植物叫什么?他们都摇着头说不知道。我突然觉得有些难过。近来生活条件确实好了许多,就是农村,也没有人再去吃“飘飘港”,再说,农村的芦苇荡也因为环境污染越来越脏,因为土地开发越来越少,“飘飘港”更加没有了生存和被惦记的空间。
昨天,父亲挑水的时候,我冷不丁问了他一句:“那个缠绕在芦苇上的植物叫什么来着?”父亲看着我,一下子懵懂了。他搁下担子,用手抓挠着自己的头顶,半天才说:“是不是叫‘飘飘港’?”
“对,就是它。”那一瞬间,我欣喜不已。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在打听它的名字,但是没有人记得。在互联网上,我用搜索引擎搜索了无数遍,也没有搜到它的记载。
“飘飘港”是乡下芦苇荡的产物。关于它的学名,知道的人更是微乎。我所以要记住它的原因是它有极其顽强的生存能力。在宽广无边的芦苇荡里,能够与芦苇一起生存的,只有“飘飘港”。由此,我想起了漂流异乡的移民,想起了他们的艰辛,同时,我也想起了在外工作的自己。在另一座城市如梭的楼宇里,我们何尝不是一株“飘飘港”?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飘飘港”,无论被谁忘却,一定要被自己牢记。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都要继续坚强地生存下去。生存就是大地上最完整的记忆。
新浪文化首页推荐邵顺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