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书出版妙手杯文化 |
分类: 每日一题 |
昨天检查工作,发现有两个作者的文字没有办法邮寄。一个叫张丽,发排清样里面有她的文字,但是通讯录里面却根本没有她这个人。一个叫吴宇辉,通讯录里面有他这个人,发排清样却找不到他的文字。
等工作人员下班以后,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开始思考问题的所在。在用比较现代的手段翻来覆去查询几次以后,仍然无法得出原因。没有办法的我,干脆把作者来稿从头梳理一遍,当然也没有找到张丽的通讯。而吴宇辉,虽然通讯录里面记载着他的名字,在电脑WORD文本资料里,依然没有他的踪影。
我得感谢我在学习会计的时候获得的查错经验。在折腾很长时间没有结果以后,我突发奇想:这张丽会不会就是吴宇辉?一个是有门牌号码却没有人居住的屋子,一个是有户口的居民却找不着自己的家。沿着这个思路,我终于查清楚症结:原来我们的排版人员在发排吴宇辉的文字的时候,误将他的指导老师张丽当成了作者。而尽管登记人正确地登记了吴宇辉的通讯,但是由于发排人的失误,吴宇辉的作品在发排清样里却无法列出。被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凭空多出来的作者张丽,无论如何也无法在通讯录里面为她找到投递的地址。
这个问题,我把它概括为颠倒,也就是张冠李戴。
这个问题如果再延伸下去是什么?就是重复和遗漏。
遗漏的查找相对容易些,因为简单的对比可以得出遗漏的文字。但是,重复却是特别难以发现的问题。我们防范重复,如果是针对性强的,比如就某个人而言,我们借助于寻找,一下子就能知道他有没有重复,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针对性。当目标无法确定的时候,要查找重复比查找张冠李戴和遗漏的状况还要难得多。
今天,我在发排的文本里面查到了一个被重复的作者的文字。它在作品中的位置分布在两个不同的页面。
锁定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吃惊的。因为这个问题的性质比其他问题也要严重。我可以把它理解为属于责任心的范畴,属于我们能否把精细的工作理念和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到一起的问题。
昨天有个大学生来我这里求职,他一切都好,但是在个人简历方面出了两处问题,其一是把宏图三胞的“胞”字写成了“包”字,其二是把“企划部”写成了“企化部”。这问题很小,可能他面试的那些企业没有一个看出来的,但是到我这里,我告诉他:“你的简历里面有两个错字。”这两个错字,和他的水平高低没有关系,但是却和他对待简历的谨慎程度有关系。
下午新华电脑学校一个女孩来找工作,我对她讲了一句话:“我看不出你的设计表达了你所有的心血。对于我们来说,不能用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件事情,就意味着不能生产出最优秀的作品。”
就是做一件多么细微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到极致。世界上所有的大事,都从小处做来。想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哪里有?就做好手里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做到规范和标准,不颠倒、不重复、不遗漏,你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