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书出版妙手杯文化 |
分类: 每日一题 |
苏北一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给我投了稿件。今天下午我花些时间专门审核了学生们的来稿。
这个学校大抵上算是一个贫穷的学校。学生们都用大小不等的纸张书写着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字迹,稚嫩中透着向上的朝气,从他们的一字一句里面,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态度认真、身心投入。但是,有极个别的小作者,因为急于成功,犯了抄袭的大忌。这让我觉得非常吃惊。
其中有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春》,他是这样开头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我一看,觉得很熟悉,这不是朱自清的《春》的开头么?
跟着再朝下面看,我几乎不能相信,他整个文章完全抄袭于朱自清的作品。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看到他在作品上面工工整整的标着的自己的名字,我的心里很不滋味。作为青少年,希望成功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创作和科技发明、创造一样,体现着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我们对别人作品的抄袭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侵犯,是对别人劳动的剽窃。这样的思想要不得,这样的行动做不得。尤其在青少年时代,更要认清这些道理,因为青少年时代也正是学习观、人生观、思想观形成的时期。
其实,参加大赛,既是对作者文字的检验,也是对作者品格的鉴定。我们的参赛者一定要记住,抄袭的作品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期望的奖项的。作为文字一线的工作者,我们对作品的质量非常重视,同时我们会仔细权衡作者的年龄、阅历、写作经验与文章中优美的句段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我们会借助于现有的手段进行审核,比如把这些优美的句段输入电脑,用电脑自动进行搜索,那么只要是抄袭的作品,一般我们都会检查出来,请大家不要以身相试。
下午我本来想把这个小作者的名字通报学校,让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批评,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会让他觉得非常羞愧,对他的成长不利,所以就把他的文章扣了下来,决定等合适的机会打电话和他的家长交流,让他的家长劝慰他。
做文先做人。如果我们在起点就好逸恶劳,那么以后就更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勤勉劳作。
中国有个作家叫做郭敬明,是靠抄袭成名的,尽管现在他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但是,几乎全中国的作家们都在质疑:他有没有资格成为中国作家的一员?
我知道若干年后,今天的小作者们中一定会诞生成绩斐然的作家,但是我要奉劝小作者们,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郭敬明第二,那不是作家的成功,而是商业的成功;那不是作家的骄傲,而是作家的耻辱。这样的作家,连他自己都没有勇气瞧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