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04-13(万佛塔下聆乡笛----序诗歌集《痕》)

(2007-04-14 23:45:08)
标签:

图书出版

版权交易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科学

生活

职场

文化

分类: 每日一题

    韶九先生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告诉我最近发生的不幸:他本人被确诊患了直肠癌,此间,他的老伴又因病去世。我赶紧叮嘱他自己一定要保重身体,他说自己一定会保重的,不为别的,就为能够再来南京看我一眼。听了他的话,我的鼻子不禁一酸。
    想起他让我出版的诗集《痕》。
    这是一本以抒情为主的诗集,作者文本所到之处,亦是他的双脚涉猎所在。依然是真实,依然是真诚,依然是真挚,如同他的散文集《雨生集》一样,《痕》向我们袒露了作家心灵深处最刻骨铭心的一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诗歌经历了从神坛到地坛的历程。在当今社会文学并不景气的情况下,诗歌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这是物质的胜利,也是文本的悲哀。我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还有可能更加低迷,她的走势和城市里面的房产价格形成鲜明的反比。这是个人的力气无法改变的,但是,我知道,只要世界还在,诗歌就一定会存在,就一定会有人写,有人读,有人评。
    韶九先生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他的不幸没有使他消沉,反而更激励了他前进的步伐。一年前,当先生将一大本厚厚的散文手稿交给我嘱我赋序的时候,我就被他的执着深深的打动。先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依靠着自己的热爱和历久不息的坚持,终于著成数十万字的华章。就在他的散文集刚刚出版不久,先生又捧出了自己的诗歌集。先生多次给我写信,表达了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和对日益颓废的世风的担忧。先生说:“现在的文坛很萧条,所谓‘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纯文学的路很难走,只是因为热爱,才勒紧裤带爬格子……”

    《痕》是一本厚重的作品,她既有现代诗,也有古体诗词,既有情感表达,也有事件叙述,既有往昔回顾,也有未来展望,既有他乡探踪,也有故园依恋,基本上蕴涵了作家七十年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作品文笔优美,情感丰沛,表达忧患,抒发壮怀,笔端寄策,理想寓纸,语言文本的背后,凸现人生起落和风雨的哲辨。

    作家对爱情的表达,借助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福玻斯、曙光女神奥罗娜、黎明女神厄俄斯和罗马神话中的命运女神福尔图娜等意象,营造出诗意的、浪漫的爱情,让人阅后,掩卷不忘。 

    作者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通过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的价值取向:

 

        岁月如果让我选择,

        我选择凋后的余红,

        尝受后的无奈,

        在霜晨怀想绿英。

 

        ……

 

        影中的伫望,

        水中的月影,

        把那甜蜜的笑,

        嵌入夕阳的梦。

                       ------《选择》

 

    质朴中饱含真挚,平淡中包容期冀,透过文本,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之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一面。

    作者这本诗歌中,不乏可圈之句,如:

 

        我们的爱,

        就像放弃一样简单。

                      ------《打麦场上》

 

    我以为,这样的表达,与其说是对语言的抽象,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提炼,也许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根本无法形诸这样的论断。当诗歌与作家复杂的人生履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诗歌本身也得到了升华:

 

        人在岁月里,

        被时间打磨着心境,

        苍老的创伤变成皱纹,

        而生命的渴望永远年轻。

                      ------《人在岁月里》

 

    也许这就是哲理的人生和人生的哲理,永不停息的渴望,永不止步的追求,却伴随着创伤,伴随着时间的打磨。一面表达了作者之于时间、空间、理想、现实的无奈,一面却又是不灭的信念之火熊熊燃烧,对生命的期冀、对成功的憧憬。诗歌达到思考的高度时,我们可以谓为哲诗。

    在这本诗歌集中,最能表达作家文本艺术高度的,应该是他的《乡笛》,这组诗歌并没有太多的文字,也没有恢宏气势,没有翻江倒海的力度,但是,她代表了诗歌的另一种内在:情趣逼真,轻盈上口,意味隽永,余音绕梁。这组诗歌有《沟》、《潭》、《歌》、《冲浪娃》、《童养媳》、《木嫂》、《五伯》、《抓壮丁》、《西行》等篇什。这些短小的诗作,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语言把控能量和分寸。

    如果把文学比做打拳,有人拳功并蓄,有人却只摆弄花拳绣腿。韶九先生的古诗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应该归功于他值得一提的良好的古文功底:

     诗歌作为文学载体的一种,除了供我们体味与欣赏外,还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提供了一个值得反思的命题,即如何从物质状态的充盈实现精神家园的真实的丰裕,从而最终实现海德格尔的 “……人诗意地栖居大地”。

    可以说,《痕》用近乎神秘、奇妙、完美的文字,进行了神秘、奇妙、完美的组合,进而把作者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他个人历史上的高峰。尽管韶九先生现在困难重重,我依然希望,这高峰对他来说,是可以攀越的,一如他的诗歌向我们表达的对未来的憧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