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都有看新闻的习惯,最大的目的是了解当天天气,再决定穿得美美的出门
今早的热点是,百名学者建议奥运会期间汉服作为中国运动员的礼仪服装。当然,学者们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一片苦心令人敬佩,但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机会和场合何其多?为什么对奥运会紧抓不放。就像大红灯笼并非中国的唯一代表。实在不敢想象在赛场上英姿飒爽的运动员穿着衣裾飘飘的“汉服”是怎样的动人心魄?在下建议还是不要想了。
汉服,汉朝的服装?汉族的服装?我还没弄明白。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掠过不提,此后的先秦大汉、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都有代表服饰,元朝又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鲜卑、女真、金……很多少数民族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将本民族的服饰特色延续下去。
每当在电视中看到韩国人和日本人,在传统节日穿着传统服装。心里还是有点儿小妒忌的。为什么人家的民族服装保持地那么好?长大了读的书多了,也清楚了原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穿别的也没的穿呐。我也不会穿着韩服和和服留影,因为感觉很别扭。但努力减肥把自己塞进娉婷妖娆的旗袍里,我还是有毅力放下一切美食滴
唱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长大,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是多元的,所以不必每每提到传统服装就蹦出个“汉服”。日月可鉴,本人绝对没有贬低和亵渎的意思。对于越来越多的时髦男女穿着汉服在大街上闲庭信步,我还是相当佩服的,因为我绝对没这勇气。心目中最美的所谓“汉服”还是80年代的《红楼梦》,到现在我还觉得古代人就是穿成这样的。说句题外话,热火朝天的“红楼梦中人”决选也即将进入高潮。不错不错,俊男美女赏心悦目,但怎么看都少了那股斯文内秀的古典气质。朋友推荐一个视频,北京赛区复赛的一哥们,真是太有才了。很多网站都有这段视频,而且排名还不低。纯粹的古典文学被商业渗透是无奈且必然的事情,对那名参赛选手也没有过于偏激的批评。但作为制作方,让亵渎《红楼梦》、亵渎曹雪芹的一幕出现在亿万观众前,而且时间长打十几二十分钟,即使媒体的失职。看着三位评委不停地摇头,我不会同情他们。自找的、活该的、这是对艺术对古典文学不尊重的报应。
又跑题了。
据报道,有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加入“汉服族”的行列。赶时髦、好奇?发自内心的对汉服的热爱?对中国历史的兴趣研究?……应该都有吧。但如果是追时髦,还不如不要做、不要穿。新鲜劲儿过了,当初爱不释手的好东西终究会被丢弃一边。
我想,对那些提出建议的学者而言,他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事,不是什么奥运会礼服,而是让更多穿着汉服、穿着西服、穿着奇装异服的年轻一代,拿起老祖宗的心血,心无旁骛地仔细拜读。从上学第一天到现在,有几首唐诗宋词能脱口而出、一气呵成?
这方面我也不行,但就是喜欢。春光明媚之时,用微酸的语气念念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也是很好的精神放松。极力推荐汉乐府民歌——《上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