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节目应该传递什么
(2016-04-04 10:44:02)我参加过不少情感类节目,从浙江卫视、江苏都市,到山东公共、山东综艺、济南新闻、济南都市,做下来之后有些体会想跟观众、粉丝或电视台的同仁们分享一下。
当今社会,情感、婚姻、家庭问题绝对是吸人眼球的话题,所以媒体也是不遗余力的在捕捉这类题材,因为关注的人多吗,节目是根据收视率来衡量成败的,因此,把视角放在这类题材上很正常。但为什么有的节目做得就很好,有的节目就做得不尽人意呢?这里面不外乎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
年轻人做节目有思想、有创意、有智慧、有激情,非常难得,值得肯定,但情感节目不同于其他,没有生活阅历抑或说不知道婚姻情感到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以年轻人之蓬勃朝气或方刚血气去揭示和看待婚姻、情感、家庭问题,在策划、编辑、制作,一直到最后完整呈现的一系列环节上,客观的说会带有不同程度的偏向性抑或说偏执性,对40岁以后频频遭遇的婚姻情感问题,缺乏针对性。
二、
节目请专家点评,方式很好,既能增加知识性,又能给婚姻家庭问题从专业角度把把脉。但目前很多节目存在的问题是“专家”队伍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有些“专家”不客气的说确实是赝品,就像张悟本之流,靠三寸不烂之舌,靠乱忽悠,也会被误当成“专家”。
所谓专家首先要有理论素养,至少要有专业特长,能对老百姓不懂、不了解、不熟悉,却又经常出现问题的婚姻家庭矛盾开出专业之方、可行可信之招,这是专家,点评的东西一定要有解疑答惑之功能之功效,能给观众以知识的启迪,最终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但现在很多节目里的“专家”是靠耍嘴皮子,通通讲一大套大道理,似乎说的是理,有的动辄拿自己的过去说事,靠自己的现身说法去解释百姓之难题,这不是专家,这是老百姓,是典型的“自我主观意识”。观众听这种声音久了,会越听越糊涂,听到最后也不知道这些“专家”到底说了些啥。但问题是编导最后再来个圆满的大结尾,让当事人被“专家”的声音所打动,听了“专家”一席话,泪洒现场改初中改主意,这就更扯淡了,观众会一头雾水,怎么就这么容易改主意了呢?如此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都到了你死我活互不相让的程度,要不岁来这种丢人现眼的地方求专家帮忙呢!结果听了“专家”两句驴唇不对马嘴的不着边际的瞎忽悠话就改主意啦!?观众不是傻子!观众是最聪明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靠的什么?途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结尾呈现解决就是解决啦?过程呢?
比如,法学专家直接就法律的哪条哪款,当事人触犯了那些法律条款,说话一定要有依据,这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能说出具体的明文条款和具体内容,这是专家该做的,老百姓最喜欢这些知识,这是真专家,老百姓佩服这些,说出了有理有据的真东西,不接受都得接受。
再比如情感专家(暂且不说这个词科学不科学,其实情感领域就不存在专家这个概念,因为情感不是一个专业),即便是所谓的情感专家,也应该讲清楚这个家庭、这个婚姻在情感上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情感的要素是什么?他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问题,如果能讲出这些内容的话,也不枉算个略懂情感的人。但遗憾的是,我听过那么多所谓的情感“专家”的点评,几乎都是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拿道德伦理、家庭教育说事,唯独拿不出情感领域的专业理论来做解释做分析,让人听了,哦,原来这位是个情感里边最擅长说相声的“专家”。
再比如心理专家,这是个专业,这个专业和“情感专业”可不能同日而语,因为,心理的的确确是个专业,“情感”的的确确不是个专业,至少孤陋寡闻的我没听说过哪所大学里开设过情感专业,也没听说过那个学生是“情感”专业毕业的,但现在却冒出了不少情感“专家”,很奇怪的事。有些心理“专家”也是说了半天,还是听不出他给当事人的心理层面的结论到底是什么,最后又开始拿道德伦理说事。哦,原来这是位心理方面最擅长迂回其他内容的“专家”。
三、靠互掐和争吵吸人眼球
节目要弘扬正气和普及科学知识,让老百姓通过看节目学到点什么,掌握点什么。就像北京卫视的“养生堂”,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中老年朋友观看,就是因为这个节目给需要养生的中老年朋友传递养生知识。其实情感节目最大的收视群体也是中老年人,这部分人对这类节目的收视要求和养生节目是一样的,也非常的需要,因为她们是婚姻家庭矛盾承载的主体,她们迫切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有些节目会用刺激性的手段,不顾中老年人的心理感受,靠互掐和争吵的办法,以此吸引观众,我明确地告诉大家,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了。中老年人不想猎奇,不想看热闹,她们想看门道,和年轻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长期靠互掐和争吵只能遭中老年人的唾弃。
四、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观众
节目一定要传递正能量,传递科学的声音,这不仅是职业操守的要求,更是对观众负责,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节目,所以,情感类节目千万不能乱忽悠,不能恶搞,不能胡编乱造,不能不懂装懂,这个领域是有标准的,唯一的标准就是家庭婚姻问题所包含的几个要素,一是伦理道德标准,二是社会心理标准,三是法律法规标准,专家对这三个标准要有理论素养,要有实践经验,要有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能力,节目如果有三个此类高素养的专家,再加上制作团队的专业整合,这个节目就会很好看。就害怕把事情做反了,弄些所谓的名人混子专家,说些不着边际不靠谱的故弄玄虚的话,还煞有介事,强词夺理,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权威,如果节目这样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节目不尊重科学,不尊重知识,更不尊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