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2012-08-22 12:41:51)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图说
http://s14/middle/4c18d573tc7d36da6135d&690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1.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两名外国游客在极具北京特色的城门前留影。从门上的九列大门钉推断,这应该是紫禁城或某王府的大门。资料照片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2.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琉璃厂的古玩摊是外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他们不但能买到各种商品,还能看到变戏法的、郎中、巫师,有时还能遇到婚礼、葬礼的仪式队伍。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3.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天坛也是过去外国人无法涉足的地方。在同文馆任职的“中国通”——美国教士丁韪良认为,普天之下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没有一个能像天坛那么具有崇高的建筑风格。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4.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外国人在北京郊区远足。虽然郊区泥泞的道路让他们饱受颠簸之苦,但是在野外的小茶馆喝一杯茶,歇歇脚,也别有一番风味。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5.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西方工业文明的象征——汽车,被外国人开到北京。汽车与一旁的马车并行,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资料照片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6.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在传统的中式四合院里吃西餐。在北京生活的外国人享受着东西方两种生活方式。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7.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许多外国人把中国房屋中的青石地板改成木地板。他们在中国的家显得既舒适又富有异国情调。
http://bjrb.bjd.com.cn/images/1/bjrb/2012-08/21/20/20120821rb20bRB20Cb008.jpg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TITLE="晚清洋人在北京  原载《北京日报》2012.8.21 旧京图说" />
  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前门大街也是外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马车和新近从日本引入的人力车,都是他们常选的出行工具。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近代中国正是在西方人的强行闯入下,走上世界舞台的。

  1860年,被烧了圆明园的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各国签订城下之盟——《天津条约》。依据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从此,位于皇城东南角的东江米巷,耸立起一座座异域风格的小洋楼。这条曾因是江米集散地而得名的小巷,由此也改了名字,被称为东交民巷。

  随着使馆人员的迁入,各国的传教士、记者、医生、商人和冒险家也纷纷远渡重洋,来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寻找机会。在北京,这些外来者过着中西合璧的生活。他们既租住在传统的四合院中,也搬来沙发、钢琴,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闲暇时光,他们深入北京大街小巷,用异域人的眼睛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国度和生活在这里的芸芸众生。肃穆的城墙,巍峨的城门,缓缓穿过街市的驼队,蜿蜒的长城都让他们大开眼界,而泥泞的道路,路边成堆的垃圾和偶遇的街边斩首场景,也令他们感到不适。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下北京生活的片段。虽然这些关于中国的著述鲜活有趣,但也充斥着阴暗和歧视。西方人以征服者的姿态俯视中国。

  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把北京城拱手交到侵略者手中。此前,外国人无法进入的皇家禁地也被八国联军占领了。这时普通外国人才第一次有机会踏入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地游览。随经商的丈夫侨居北京20多年的立德夫人在进入紫禁城观光时感叹:“要不是以现在这种征服的方式,没有人相信一个欧洲人曾经在紫禁城里面自由走动过。”立德夫人回忆,她第一次到北京时,甚至想扎一条假辫子,穿上蓝色长袍,戴上大眼镜,假扮成中国男人的模样混进紫禁城参观。紫禁城雄浑的气魄完全征服了这位女士,她在《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中写道:“中国皇宫的伟大设计者靠面积和比例,让人们在还没靠近他们的统治者之前就将自己的灵魂降到极为卑微的地步。”她甚至感到,相比之下英国的圣詹姆士宫就像是玩具。

  清末民初,定居在北京的外国人已经上千,他们许多人甚至在中国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光阴。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看法也发生着变化,有些人还对北京做了深入考察和研究,成为了北京学的专家。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为我们了解北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本报记者 黄加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秦风老照片馆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