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搭建“意见平台”——我国报纸言论版的回顾与思考

(2008-12-02 23:18:08)
标签:

朝花夕拾

文化

分类: 朝花夕拾
 

搭建“意见平台”

——我国报纸言论版的回顾与思考

涂光晋


  今天的中国报纸评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压力之一来自报纸之外的媒体评论。广播电视评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仅找到了更能发挥其媒体特色和传播优势的新的评论样式(如广播电视述评及各种谈话类评论等),在舆论监督和意见表达方面也已打造出自己特有的社会影响力;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崛起和大范围普及,各类网络论坛、BBS、个人博客上的网络评论及数量巨大的新闻跟贴,使网络言论所具有的优势日益显现,包括选题的及时性与随动性、议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观点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与随意性等等,前所未有的低门槛和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空间,使网络评论对报纸评论形成巨大的冲击;压力之二来自报业本身,扩版热、都市报热带来的报刊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产业化、集团化带来的报刊市场的重新分割,使报纸必须突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与之伴生的“新闻炒作”的羁绊,寻求一种新的突破,在“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寻求“独家解读”、“独家评论”上新的突破;压力之三来自受众,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受众参与意识、权力意识的觉醒和报纸“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报纸必须把满足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包括获知和表达意见性信息的需求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早在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在报告中就指出,“负责管理交流工具的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1]
  在以上的复杂背景和巨大压力下,以深度报道和评析见长的报纸纷纷在增加言论数量、提高言论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其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办报理念和办报手段成为不少报纸的选择,报纸言论版的出现、升温和广泛设置,成为引人注目的做法之一。

 

一、从《群言》到《青年话题》:言论版在中国的起步

 

  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开办的报纸言论版,是1998年9月4日《深圳特区报》的《群言》专版,这个最初设在18版上半版(后移至10版)的言论版设置了多个评论栏目,如《百姓聚焦》、《有话就说》、《百家杂谈》、《针芒》、《新语丝》等,其中《百姓聚焦》的评论类似于时评,《有话就说》是一个集纳式言论专栏,每期发表4篇左右的小言论;《百家杂谈》的文章多为杂文,不强调时效性,写法上更具文艺性特征。
  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言论专版,《群言》上的文章基本来自媒介之外人士的投稿,发表时均注明作者姓名、单位或简要住址。在选题上,《百姓聚焦》专栏和每期3篇零散的评论由于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关注的视野较为开阔,而《有话就说》主要是讨论深圳百姓关注的话题,与媒体的目标读者在地域上、利益上和心理上更为接近。该言论版主要是一种观点的集纳与呈现,基本不具备“交流与争鸣”的特征。《群言》最初的探索,使我国的新闻评论由耕耘评论“绿地”[2]向搭建言论“平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言论专版与读者见面。这期一共刊登了3篇文章,头条是一篇配有照片的《解剖“恐韩症”》,版面下方是一篇“学者观点”《在民族主义表象的背后》,版面右侧的位置,是移至该版的《冰点时评》,刊载的是时任该报评论员和言论编辑的马少华撰写的《思想的顾客》和《倾听》。在这两篇相当于言论版“发刊词”的文章中,明确提出《青年话题》的基本定位:一个供人们“发表不同意见的场所”。
  1999年11月3日,在该报第2期《青年话题》上,推出了《不同观点》专栏,发表了高志国的《法官能否有豁免权》,同时发表的还有4篇同一主题的文章,这几篇文章都与“法官” 有关,但并非围绕同一事件或同一主题。这组文章是《青年话题》编辑们组织的一个专题性策划,其最直接的目的,是把“不同观点”引入言论版,引发真正意义上的交锋与争鸣。
  自那时至今,虽然《青年话题》在栏目设置和版面设计上多次进行调整和改进,但《不同观点》专栏始终存在并成为该版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运作方式,是该版编辑在处理日常稿件时,有意识地发现及挑选对包括《冰点时评》在内的往期评论提出不同意见的文章,在《不同观点》栏目中动态刊出;读者在上期《青年话题》上看过的评论,在下期的《不同观点》中就可能受到质疑和批评。言论版编辑的责任,不是有意“挑起”争论,制造“卖点”,而是预估引发不同观点的事件或问题有多大的争论空间,对评论价值中“争议性”的大小做出职业判断,进而主动呈现不同的观点和鼓励不同观点间的交流与争论。《青年话题》这种有意识的探索和实践,使其逐渐成为真正带有交流、讨论和争鸣性质的言论专版。
  继《群言》和《青年话题》之后,报纸言论版逐渐成为一些媒体关注的对象。2000年11月6日,《工人日报》和《北京青年报》同时推出言论版,其中,《工人日报》在第3版开办了《新闻评论》专版,置于该版头条位置的,是以“社评”名义发表的署名评论员文章《换个视角看政绩,如何?》,社论走进言论版,在我国大陆尚属首次。其他的5篇文章分别刊于《新闻观察》、《杂文钟鼓篇》(配有一幅新闻漫画)、《今日话题》、《午夜直击》4个专栏,涉及的评论体裁包括社论、述评、时评、杂文、编者按语和新闻漫画,在体裁选择上比其他言论版更为齐全。
  与《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版同一天面世的还有《北京青年报》的《每周评论》专版,该版的作者队伍较为整齐,以媒体从业者和专业人士为主。在首期《每周评论》版上,开设了《观点碰撞》、《前沿话题》、《浮生絮语》、《即席发言》、《读者声音》5个栏目,共发表6篇评论和1幅漫画。该言论版从内容选择到版面设计,都带有那一时期鲜明的“北青报”风格:“浓眉大眼”,醒目张扬。该版开办两年后于2002年10月停办,其原因既与报社领导更迭及办报思路调整有关,也与该版后期的评论篇幅较长、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不强有关。
  2001年7月12日,一向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南方周末》推出《视点》专版,其主打栏目《纵横谈》是一个类似于《冰点时评》的时评栏目,一些在评论界颇有影响的人士,如鄢烈山、刘洪波等有大量文章陆续在这一栏目发表。
  从《群言》的开办和《青年话题》的推出,我国报刊言论版开始起步。此后,由于内部调整或外部压力,早期创办的言论版除《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南方周末》的《视点》等几个外,先后停办或时办时停,这一现象既反映了言论版在我国还远未成熟,也反映出让媒介和公众真正了解和接受言论版的形式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从“南都”到“新京”:言论版掀起新一轮竞争

 

  从2002年起,报纸言论版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如果说,最先在开设言论版上进行探索的是党报、机关报等大报的话,近几年开设言论版最多、热情最高的大多是都市类报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几十家都市报开设了言论版,[3] 有更多家正在计划筹办,其中很多报纸还以此作为向“主流大报”迈进的形态上与实践上的必要步骤和重要标志。
  除《北京青年报》外,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在都市类报纸中最早开设了言论版,该报从2001年5月28日创刊起,在A2版设置了“声音”版。而掀起开办言论版新一轮热潮的当数《南方都市报》,该报在2002年3月4日扩版为88个版的这一天,设在A2版的《时评》版面世;4月2日,又在A3版推出《来论》版,在国内最早模仿西方主流大报设立“社论版”和“社论版对页”的模式,两个版的名称分别为“时事评论""社论”和“时事评论"来论”,每天与读者见面。在版面安排上,“社论” 版每天刊登2篇社评,作者包括社内人士和专门约稿的社外人士。该版还设有《观察家》专栏以及用于转载其他报刊评论的《推荐》专栏等。“来论”版开辟了多个栏目,包括《视点》、《马上评论》、《岭南话题》、《一家之言》、《观点交锋》、《南方论谭》、《第三只眼》、《议论风生》、《众说纷纭》等等,还有一幅专门配发的新闻漫画,平均每期约有5、6篇专栏文章见报。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在与读者见面的第一天,该报分别于A2版开设了“社论/来信”版,A4版(后多为A3版)开设了“评论”版(后改称“时事评论”版)。与《南方都市报》一样,《新京报》言论版主要以西方报刊的言论版为“模版”,不仅在形式上着意模仿西方报刊社论版及社论版对页的模式,而且在办版原则和内在结构上也努力与西方言论版靠近。创刊第一天,“社论/来信” 版刊登了4篇文章,包括2篇社论(其中1篇为《新京报》发刊词),1篇《开版致读者》和1篇《时事评论征稿》。头条位置的该报发刊词题为《责任使我们出类拔萃》。
  创刊第一天,在“社论/来信”版的《时事评论征稿》中,《新京报》提出对来论的要求,中间有一段文字后来引起不少的议论:“我们要求来稿必须专投本报,严禁稿件在同城媒体一稿多投。我们拒绝杂文和随笔,不欢迎尖酸挖苦、冷嘲热讽的文章。”[4] 此后,有读者对征稿函提出了异议,指出“言论毕竟是言论,新闻言论不能做成红头文件,不能处处透着颐指气使。”[5] 这篇对该报的批评,一周后出现在同一版面上的《社论批评》专栏,这一栏目,与同处于该版的《来信》和《更正与说明》专栏,将《南方都市报》的做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社论批评》“鼓励欢迎读者在此栏目对本报发表的社论文章提出批评、置疑、补充、反对等意见” [6],为公众与媒体之间提供一个交流、商榷和争论的空间,并将其作为一种机制固定下来;《来信》“将刊发关于本报报道的新闻(尤其是北京本地新闻)以及对本报做法的评论稿件”[7];而《更正与说明》则与《社论批评》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权力——“更正与答辩权”,它“是传媒的接受者行使的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一种权利,它似乎不像其他人权那样显著。但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权利会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8]
  “社论/来信”和“时事评论”版成为《新京报》着力打造十大品牌版面之首,“占据舆论高地,为时局谏言,为民生代言”[9] 成为其坚持的目标。开办以来,该报先后围绕国内一系列重要的、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及公众话题发表社论和时评,有关国际问题的评论也越来越多的进入该报“时事评论”版的视野,两个版的评论每天都在10篇左右。
  近两、三年来,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言论版热”不断升温,仅以“时评”为言论版名称的就有《燕赵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海峡都市报》、《武汉晚报》、《齐鲁晚报》、《厦门晚报》、《郑州晚报》、《成都晚报》、《重庆晚报》、《都市晚报》、《重庆时报》、《青年时报》、《现代快报》、《半岛晨报》、《新商报》、《外滩画报》、《河北青年报》、《四川法制报》、以及《济南时报》的“天天时评”等等。[10] 还有一些都市类报纸,以“吧”为言论版的名称,如《武汉晨报》的“说吧”,《大连日报》的“新闻网吧”等。
  2006年1月1日,面目一新的《北京青年报》与读者见面。引人注意的是,消失3年零2个月的言论版《每周评论》,以《每日评论》的名称全新亮相,作为《北京青年报》另一特色的《今日社评》,也移至言论版,成为《每日评论》的头条和主打言论。这一变化再一次印证了报刊言论版在今天新的热度。

 

三、目前报纸言论版的意见整合方式与存在的问题

 

  通观我国各类报纸的言论版,可以发现,近年来,在办版思路、版面结构设计及意见整合方式上,各报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在办版思路上,有的报纸将其视为一个言论“园地”,供专家与公众自由表达自己对各类事件或问题的看法,编辑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和呈现这些观点;而有的报纸将其视为不同观点交流、碰撞与争鸣的意见“平台”,交流与争鸣及由此形成的“场效应”才是言论版更为看中的效果。
  在版面结构上,有的报纸采用社论版与来论版(多称为时评版)相互对照与呼应的形式;而有的报纸只设置一块言论版,版面上以权威栏目的言论为主打,其他言论按主题或栏目适当集中。有的言论版是单一的时评版,除个别栏目外,大部分时评只以简单的线条加以区隔;而有的言论版由多种体裁、多个栏目、多类作者的稿件组合配置而成,显示出较强的编辑意图。
  在意见整合方式上,有的言论版重在公众间不同意见集纳式或追踪式的交流与争议;而有的言论版重在编者与读者间的批评与反馈,社论观点与来信(论)意见间的商榷与更正。
  此外,各报在追求时尚、追求差异的同时,风格却有趋同的势头——复杂、浓烈、花哨正在被简洁、庄重、大气所取代。尽管各报新闻版或其它版面在设计风格上差异较大,但各报的言论版却与西方大报的版面风格上越来越接近。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一度曾同时使用多种字体,版面显得较为活泼而富有朝气。2004年6月1日改版后,在将言论版由8版移至2版的同时,版面设计也变得更加清晰简约。
  言论版的出现和普及,是我国新闻评论、新闻传媒乃至社会民主化进程中一个可喜的进步;它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传播理念和功能的变化,也正在给中国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我国报纸言论版迅速升温的同时,也暴露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稳定、广泛的作者队伍尚未形成。
  作为意见性信息的直接表达方式,新闻评论队伍吸引着新闻传播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的加盟,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未来报纸言论版的基本水准。而“放下身段”的新闻评论又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群众作者”,这批人更多是出于兴趣与需要自觉加入其中。
  目前,“精英评论”(新闻业内人士、各领域专业人士及部分“意见领袖”的评论)或以社评、观察家评论等形式(不署名或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发表,或以专栏文章的形式在个人专栏或集体专栏中发表。虽然我国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为数不少,但真正成为评论作者的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部分作者因此成为稀缺资源。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在报纸上发表言论远比在与网络论坛、个人博客乃至新闻跟贴中发表言论的要求要高、要严,而这部分更能代表公众舆论的作者,无论在范围、数量及水平等方面,距离形成广泛而稳定的作者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原创性、高质量的评论稿件相对稀缺。
  与各个报纸言论版对评论需求量的大幅攀升极不协调的,是大量选题相同、角度雷同、观点趋同、议论空泛、语言枯燥的评论文章的比比皆是。言论版的纷纷上马,使本来稀缺的评论稿源更显供不应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经常发表评论、并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评论“写手”不足400人,在报纸言论版之间、言论版与网站评论频道、论坛之间的评论稿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评论的一稿多投、“变脸”、克隆等现象普遍存在,不少评论文章或似曾相识,或老调重谈。言论版上刊登的“读者来信”,也因稿件质量的原因采用率较低。而当评论失去应有的深刻理性与新鲜创见时,其价值必然打折。
  言论版的开辟虽然使报纸评论在数量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深刻性与可读性兼备的评论作品所占比例并不理想。
  三是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可读性与阅读率不容乐观。
  在报纸言论版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真正办出特色、办出个性的言论版为数不多;从话题选择、版面编排、栏目设置到文章内容,很难明显感觉出彼此的区别。同时,评论版面的固定和评论文章的集中,在形成“观点超市”与“意见平台”的同时,“相关报道见某日某报某版”的常见做法,不仅给读者带来阅读、理解上的某种障碍或不便,也使独立于新闻报道版面之外的新闻评论与相关报道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空间上被人为区隔。
  在评论版成为许多报纸提高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主要做法之一的同时,言论版的可读性和阅读率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根据笔者对《新京报》的主要读者群之一——在校大学生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更多的学生对言论版的阅读方式是“标题浏览→兴趣选择→重点阅读”,除对极少数感兴趣的文章通读全文外,大部分评论的阅读率很低。一些报纸的言论版虽意在着力打造“意见平台”,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阅读率较低带来的影响力打折,使言论版在被业内人士“叫好”的同时未必“叫座”;在专门设置的“公共空间”里,公众的参与度、意见的代表性与影响的到达率都难尽人意。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意见性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媒体更应追求的目标。报刊评论究竟是“分版设置”还是“专版整合”,是“栏目化生存”还是“版面化生存”,尽可以由各报自主选择。关键在于,报纸评论——这种最具传统,最能体现新闻评论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优势的传播子系统,应该在实践中以及与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竞争、融合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意见传播的恰当方式与有效途径。

 

  (此文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注释: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89页。
[2]参见谢宏:《关于〈今日谈〉》,谢宏主编:《今日谈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4页。
[3]资料来源:http://bbs.cnhan.com/dispbbs.asp?boardID=10&ID=114054

[4]《时事评论征稿》,《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A2版。
[5]王辰:《言论何必成“命令”》,2003年11月18日《新京报》“社论批评”。
[6]《时事评论征稿》,《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A2版。
[7]《时事评论征稿》,《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A2版。
[8]陈力丹:《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5期。
[9]《〈新京报〉杀入北京》,资料来源:http://www.qianlong.com/2955/2003/11/11/47@1704953_1.htm
[10]资料来源:http://bbs.cnhan.com/dispbbs.asp?boardID=10&ID=114054

 
 
2007-07-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